尿失禁,你当真要把我“拴在马桶上”?

时间:2022-10-18 10:57:56

看来,尿失禁的确可以被称为“拴在马桶上的疾病”,尽管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尿失禁发病率极高,北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曾经有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约每3名成年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尿失禁,但就诊率却很低,这也许与很多女性羞于启齿有关。

漏尿,祸起两大因

女性尿失禁中,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是最常见的。漏尿原因多是因为盆底“松了”(压力性)或“膀胱激动”(急迫性)。

压力性——盆底“松了”

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个“吊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控制排尿、维持阴道紧缩、控制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女性怀孕时盆底肌肉受牵拉,很容易被拉松,产后尿道肌肉松弛,就像水龙头的阀门滑丝了拧不紧,尿液就漏了出来。另外,盆底肌肉的弹性和张力需要雌激素来维持,进入绝经期后,缺少雌激素的支持,盆底肌会变得越来越松弛,也会加重尿失禁。

急迫性——“膀胱激动”

急迫性尿失禁男女都会发生,尿路感染、糖尿病、前列腺增生、中风、绝经、早期糖尿病等都会引起。像刘阿姨这样,往往来不及跑厕所就尿了,这是急迫性尿失禁。原因是膀胱不听大脑指挥,随意收缩。

憋不住尿 就写“排尿日记”

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两者区分起来很容易,就是看是否憋得住尿。憋不住就是急迫性尿失禁。正常人2~3小时排1次尿,每次200~300毫升。对于那些总憋不住尿的人来说,最好能做个“排尿日记”,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究竟属于哪种类型。具体内容包括:时间、尿量、饮水量、尿急、尿失禁几次,一般记录3~5天,如果白天超过8次,夜晚超过2次,就要到医院及时就医。

一般来说,40~50岁的尿失禁患者多是压力性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多是急迫性的。压力性尿失禁多半是在咳嗽、大笑或是拎重物的情况下出现,坐着和躺着一般是不会出现的。糖尿病引起的多半都是急迫性的尿失禁。

止尿漏,要有防有治

预防尿失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盆底训练。方法很简单:想像排尿时突然中断,同时紧缩就可以了。也可以将手指插入阴道,尝试收缩阴道肌肉夹紧手指。早晨起来练习1组,晚上睡前再做1组。每1组练习10~12次,每次收缩持续、间隔时间均为3~8秒。

盆底训练主要是锻炼尿道肌肉和括约肌,对于早期尿失禁,也有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做的时候发现肚皮在动,那是在锻炼腹肌;如果全身都在动,那是锻炼臀肌;如果憋得脸通红,那是锻炼胸肌,这些都是错误的。

对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建议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一大杯水下去,尿量很快增加,更加刺激膀胱,导致症状加重,让人经常会有尿意。平时宜小口喝水,避免膀胱过度激动。急迫性尿失禁,坚持药物治疗效果很好。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盆底肌肉训练、生物电刺激治疗等。对于中重度、需要手术的患者,现在,有一种新方法即微创手术只需半小时,效果立竿见影。手术时先在患者腹股沟上打2个小孔,从阴道这个天然通道进去,用特制的网带把松弛的尿道托起来,就能解决尿失禁的问题。

上一篇:房颤,该用阿司匹林还是华法林 下一篇:判断乙肝,切勿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