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情至性到忘情忘性

时间:2022-10-18 10:32:17

经典之作《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角色。他出身于“钟鸣鼎食”的富贵豪门,却毫无门第等级观念。视那道貌岸然,追名逐利之徒为仇寇,将满腔热情、一身才情奉献给身边的或亲或疏、或贵或贱的年轻女子,至于呕心沥血,吃尽苦头。最后在经历了大观园破败凋零,黛玉泪尽而逝,家族被抄问罪,终于在中举之日,弃官出家,抛下红尘世情,逍遥天地之间,“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贾宝玉的一生,从至情至性到忘情忘性,其九死一生,令读者唏嘘不已。

贾宝玉原是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幻化成人,所以,他有强烈的入世情结,但他又和一般的红尘俗人性情迥异。首先,宝玉厌恶所谓的功名。称读书求仕者为禄蠹,连湘云、宝钗善意劝他注意交际应酬时他都不留情面,即下逐客令;痛恨矫枉过正的封建理学书,在他看来,这类书是假道学。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圣贤之理,他多次声称“明明德外无书”,反而爱读描写真实性情的《西厢记》、《牡丹亭》等所谓“”。其次,宝玉还鲜明地反对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从来不以贫贱定亲疏。这对于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已是惊世骇俗。何况,他违背父亲的旨意,厌烦与峨冠博带之徒应酬,好跟寒门薄宦之子弟、世俗鄙视之优伶来往,如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等。这既反映出宝玉可贵的平等思想,也可以看出宝玉对功名利禄的唾弃。第三,崇真贬假的思想。他认为保持天真无邪的本性是美的,而失落了真性则是美的失落。第四,尊重、悲悯、体贴周围的弱者、不幸者。这是宝玉性情人生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宝玉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统价值标准后为自己确立的人生支点。如李嬷嬷所说,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他自己烫了手,却去关心别人疼与不疼,自己被大雨淋得水鸡似的,他却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大观园成了一个真情世界。甚至于他“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其至情至性跃然纸上。

他和黛玉真挚含蓄而又热烈执着的爱情,更把他的至情至性发挥到极致。黛玉是宝玉众多亲人朋友中惟一算得上的知己,宝玉至纯,黛玉至真,他们有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这个黑暗社会的”叛逆者”。他爱她,怜惜她,也依赖她。这份真情是宝玉人生意义之所在,他们全然不管虚伪黑暗污浊的世俗社会根本不容许真情的存在。

然而,贾宝玉的人生乐园很快就坍塌了。首先是大观园被抄检,继而被毁灭。这使他的感情遭受重大打击,因为它作为一片净土是宝玉至情至性人生的理想世界。园中女孩子天真烂漫,宝玉尊重而爱惜她们,她们只有在他那里才感受到温情。可是当园外的恶势力袭来时,晴雯、司棋、入画、芳官等一一被逐,他根本无力也不敢保护她们。他痛苦无奈,尤其是晴雯之死,更使他悲痛欲绝。宝玉这时才明白他的情感寄托在肮脏堕落虚伪势利的现实世界面前有多么脆弱,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家族的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理想和情感追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寻找。宝玉既不屑于传统的人生范式,自己又没有找到实在的新的人生,生命价值缺失了,他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打击宝玉的事接踵而来,以偷梁换柱的方式强加于他的婚姻使他倍感人生痛苦。貌似熙熙攘攘的人世其实就只有一个知音,黛玉的存在让他不觉得太孤独。爱情是他感受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宝玉曾几次为了黛玉而摔玉,发病,痴狂。她的死摧毁了宝玉的精神支柱,激活了他的人生虚幻感。因而有不少人认为宝玉出家,弃绝人世是因为黛玉之死。这种说法虽有点片面,却基本是正确的。在高鹗的续书中,宝玉后来一度想移情于薛宝钗,也过过一段平静正常的夫妻生活,但由于他们始终存在思想冲突,人生观价值观完全不一致,于是宝玉渐渐被佛道离世思想所吸引。

理想世界的破灭,黛玉的夭折使他觉得生命很无聊,空虚。贾府被抄,显赫功名、富贵荣华一朝云散则使他觉得世事无常,人生叵测。一百零七回描述道:“宝玉从来没有经过这大风浪的,心下知安乐,不知说忧患的,如今碰来碰去都是哭泣的事,所以他竟比傻子尤甚,见人哭他就哭。”抄家事件给素来惯于安富尊荣的宝玉带来进一步的打击,他的精神也一日不如一日,缺乏生气。宝玉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思想上对本就怀疑的儒家之道更加排斥,倾向于道家“人生虚无”和佛教”红尘苦海”的信仰。佛道思想使他否定了现实人生,他原先对人世苦难的敏感心灵被心如死灰或超然心态所代替。这一切,都促使他一步一步地从至情至性走向忘情忘性。最后撒手红尘,追随一僧一道遁入空门.

曹雪芹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两代都官位显赫,深受当时统治者的赏识。可统治者易人后,家族势力大受打击,最后被抄家以至家境一落千丈。曹雪芹的人生命运由此发生戏剧性的巨变,晚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红楼梦》是曹雪芹倾尽一生心血创造出来的作品,他的叙述凝聚着他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反映了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判断。宝玉从至情至性到忘情忘性、出家逃遁其实也是曹雪芹矛盾的创作心态的真实反映。宝玉的痛苦人生显现了他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各种思想交织在其中,但又无法指引他看到新的希望。

洪惠萍:广西梧州学院。

上一篇: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下一篇: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