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的思考

时间:2022-10-18 09:50:41

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的思考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消耗需求过大,资源开采、开采速度、资源合理开采、供给问题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满足人类的发展的需要、油藏合理开采、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砂砾岩油藏开采的技术和难度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本文针对超低渗油藏方面的问题以及开采技、及地质特征进一些相关方面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砂砾岩 油藏 地质 开采特征

砂砾岩属于复成分砂砾岩, 以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砾状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低。砾岩的填隙物主要为泥级细杂基( 包括灰泥、云泥、粘土泥基) 和砂级、粉砂级粗杂基; 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 少量绿泥石和黄铁矿。砾岩的结构成熟度较低, 以砾石为骨架的孔隙空间全部或部分被砂级颗粒充填, 而在由砂粒组成的孔隙中, 又被粘土杂基充填, 构成复杂的双模态或复模态结构; 常见正粒序、反粒序递变层理, 其层面上常见冲刷构造和叠复冲刷构造。

一、砂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

1.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可以推测中深砂砾岩是以滑塌浊积扇沉积类型为主的,储物层的联通关系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近物源、多物源、变化快、叠加厚、延伸距短、沉积快等。通过对大量的岩心观测、井测以及地震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发现在砂砾岩体的内部岩性和沉积回旋变化很快,所以在有效的储层和非有效储层相互混杂,储层的横向变化快导致他们之间的连通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看175米的距离内储层的连通性均不超50%。

2.以低渗透、超低渗透为主,储层的物性差

据研究表明,中深层砂砾岩油藏一般深度为3000―4100米之间,岩性则以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砂砾岩的主要组成是长石又叫岩屑或者岩屑砂砾,物源区母岩性质与岩屑成分紧密相关。以为岩石成分十分复杂,区分选择、圆磨不好,结构的成熟度较差。因其储层物性差,其孔隙度范围大概在9.4%―10.2%之间,渗透率的范围一般在7.1―8.1md之间,非均质相当严重,流动孑L喉半径范围在0.03―5.97In,一般中深层的退贡效率为27.22%,均质系数一般是0.12―0.37,小孔喉贡献率十分低下,是属中深层特低渗透砂砾岩体的油藏。

3.岩性多变,岩电关系复杂

由于砂砾岩的岩体复杂,砾岩、砂砾岩、泥质砂砾和泥岩等等很多种岩层相互交替出现,各个岩石之间形成薄互层,岩层之间的物性和含油性存在各样差别。有时候单层的岩层沉积的厚度会很薄,大多是在现有测井技术的响应分辨率之外的薄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各种技术都难以适应。从油水层的岩电关系特性上面来看,由于岩石骨架的电阻率高,油水层也是高阻层,没有明显的规律特征不能对油水层清楚的认识。用一开始常规的测井技术中油层电阻率为30―50n.m而在油层的最低处的油下限电阻率是30n.m根据这一衡量标准来解释油水层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关于砂砾岩油藏的开采特性分析

1.天然的能量弱,开采产量递减速度快

中浅层的油藏开发能量的年递减率为27.9%,而中深层油藏的年开发能量的递减率达到了42.68%,根据两组数字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位于中深层的砂砾岩油藏不比于中浅层的砂砾岩油藏具有一定量的的天然开采能量,中深层的油藏天然能量比较低,开采的产量递减速度就比较快。

2.自然产能有很大差距,压裂改造的效果好

在砂砾岩油藏投入的开发初期,单井的自然产能为33t,有一部分的井产能则相对比较低,在酸化后就会取得优良的效果;在中深层油藏开发的初期单井的产能只有2.3t,根本不能够完成正常的生产,在进行压裂改造后的单井产能就可以达到19.4t,由此可见,压裂改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扇中亚相的产能比扇根亚相的产能高

由于储层的物性决定单井的产能高低,而沉积的相带又决定着储层的物性,所以根据关系连接看出沉积的相带间接的决定了单井的产能情况。

4.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开发效果各异

由于砂砾岩油藏的非均质性强以及其渗流系统的复杂性,见效的时间不仅仅单方面受到注采井距的影响。

三、针对限制砂砾岩油藏的有效动用和压裂改造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储层预测技术

根据岩石的变化可以进行拟声波的测井约束反演,一共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分期次对平面岩石相的底边规律进行研究确定出沉积的微相;其次定期的开展拟声波测井约束反演;最后根据岩石相和反演两方面的结果相互结合,确定有利的储层展布。

2.加测伽玛能谱和超热种子测井,提高有关含油性评价

对电法测井含油性的分析研究进行深化,消除骨架的干扰,砂砾岩电阻均为高值,根据双侧向的微球型聚交的深浅侧向的相对值的变化,准确的判断出流体的性质。我们采用中字、密度与电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加测伽玛能谱测井,量化钾长石含量的定量评价找出流体的特征。还有一方面要对CNL和SNP重构可以有效的识别水层,加测SNP曲线。

3.把平面连通的储集单元作为调整的对象,细化开发的层系、缩小开发的井距,改善开发的效果

通过对油藏的两个并组实施士踪剂检测的结果表明小井距并组的效果不好而太井距并组比较见效,很好的解释了砂砾岩储层的平面连通的情况。根据经验看来分布均匀的注采井网不能适应砂砾岩油藏的开发要求,所以要采用纵向精细的划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开发研究。

四、总结

我们对资源的需求量大,随着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开采和资源的减少我们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合理开采的要求,借鉴以往的开采经验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超低渗油藏方面的开采技术。以上本文对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进行的各项分析与探讨以及提出的个点建议,希望对以后的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的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琴雷.64断块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1期

[2]钟光华.砂砾岩油藏地质及开采特征.《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6期

[3]刘鑫金,宋国奇.刘惠民.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类型及序列模式.《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5期

[4]姚同玉,李继山.砂砾岩油藏渗透系数研究.《实验力学》.2011年4期

上一篇:小型石油化工设备基础 下一篇:草20特稠油油藏开采复合泡沫驱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