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18 08:22:05

公司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要:知识创新研究可谓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展开研究,但是从公司成立年限视角入手,对隐性知识创新展开实证研究可谓是一个空白。基于此,以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几百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士为调查对象,从实证角度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这个结论也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隐性知识创新有利于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公司成立年限;隐性知识创新;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3-0068-07

一、引言

知识创新,指的是现有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新知识的创造,它要求组织共同努力创造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识别及获取方面拥有较高的经验水平。

金明律(1998)认为公司知识创新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创造知识共享的公司文化,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所谓知识共享的文化是促使组织成员为其组织共享知识而自愿参与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建立在组织成员的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组织成员愿意将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用文字等形式公开出来供组织所共享;2、创建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是知识创新的又一个必要条件。组织内成员一旦真正认清了共享知识的必要性之后,就会建立能够有效地集中那些分散的知识,并活用该知识的组织结构。这是知识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3、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信息网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工具。要把每个人掌握的知识以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并由组织所共享,应有系统的积累方法和使用通用的语言,即建立标准化、结构化的规程。为了活跃知识创新氛围,还应系统进行分类知识、规定知识创新步骤、设计知识表达的规范格式、促进知识创新的激励和报酬制度的建立等工作。组织成员通过企业内设置的信息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公司文化、组织结构等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不少学者强调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不可模仿的战略资源(Leonard-Barton,1992;Grant,1996)。因此,组织战略的核心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创新和融合,而公司领导层需要为知识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建立所需的网络关系(cohen&Levinthal,1990)。

那么,公司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是否有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可谓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对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几百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士的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公司实践提供参考。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从企业创建到衰亡所经历的全部时间过程,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各不相同。美国学者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等十个阶段。大多数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防护性阶段、复杂阶段。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图可以描绘成一条类似s形的曲线,这些阶段通常以销售成长率或下降率的显著变化作为区分点(芮明杰,2004:157)。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

企业在创建阶段一般比较脆弱,规模也较小,管理效率、产品质量管理、融资能力以及发展速度都不稳定,破产率高。当企业的运作进入正轨,销售额和利润迅速上升时,企业进入扩张阶段(芮明杰,2004),此时企业已初具规模,生产趋于规模化、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初步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技术上日益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崔毅,洪燕婵,2006)。然而当公司发展到大规模阶段时,也就进入了成熟期。公司在成熟期因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市场占有率也较高,竞争对手已经不太容易撼动其地位,因而不需要再做大量的投人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这样的企业一般患有“大企业病”,主要表现在:间接生产人员增多、管理机构庞杂;决策过程复杂迟缓,领导以及企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严重等(David B.Balkin,2000)。衰退期是企业的老年期,企业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业务停滞不前、利润减少和营业收入下降等问题(崔毅,洪燕婵,2006)。Thomas et al.(1998)研究了集群企业在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或僵化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诞生阶段,集群企业产品刚刚形成特色,企业聚集到一起生产产品,并凭借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成长阶段,集群迅速发展,增长率高,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日益集中,创新竞争优势明显;成熟阶段,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创新速度放缓,整体竞争力的上升空间不大;衰退阶段,大量企业退出,优势逐渐削减。

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已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即生命周期比较长的企业重视隐性知识创新,隐性知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较大。比尔-盖茨一语惊人地指出:“企业繁荣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要防止这种毁灭的唯一对策就是坚持不断创新。”

彼得・德鲁克曾经在其著作《创业精神与创新》中列举了集装箱创新的案例,深刻地说明了创新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把卡车车厢直接搬下,运进船舱,即集装箱运输,完全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来自一种新的认识:把船当作货物处理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条船。真正重要的是,让货物在码头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这项平凡无奇的创新几乎提高了海洋运输效率的3倍多,而且挽救了海运事业。没有这一创新,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世界贸易简直不可能发生(彼得・德鲁克,1989:35)。

梅丽霞,王缉慈(2007)列举了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通过学习和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案例。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给美国买家代工及与日本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自行车生产的基本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台湾自行车产业萌芽和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起点。但是,真正的利基产品通常不是来自复制与转移,而是来自满足本土及国外市场需求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再造。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正是在满足国内外新兴产业需求,连续开发出BMX、擗震前叉、碳纤维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大陆广阔的本土市场,给了捷安特这样的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中的领先企业以无限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机会。利用国内国外市场主动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再造,正是台湾工业从外资代工走向自主品牌的发动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动力源泉。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凡是企业生命周期越长的企业越重视隐性知识创新。因此,我们接下来将对企业生命周期对隐性知识创

新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

(二)隐性知识创新

1、隐性知识的特点

正如Alvin Toffler(1990)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它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Schon,1983)。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Nonaka,1991)。根据Roy Lubit(2001)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 (1)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 (2)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3)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 (4)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隐性知识的特点有: (1)无意识性,即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常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 (2)环境依赖性,即隐性知识作用的发挥依赖特定的环境或氛围; (3)个体性,指隐性知识的主要存在载体是个体; (4)来源于长期的经验体验; (5)难以编码和存储,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周晓东,2003)。

Nonaka(1991)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

2、知识创新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其中,Nonaka及芮明杰对知识创新做了精辟的阐释并提出了各自的模型。

(1)Nonaka的SECI过程

Nonaka等(2000)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

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芮明杰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

芮明杰等(2004)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Tsai(2001)断言,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

因此,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大量的文献研究指出,鼓励学习和知识共享的领导行为在促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认为领导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绩效,例如领导们积极寻求反馈意见、勇于面对批评、敢于承认错误、授权员工决策及冒风险等。为了积极地得到员工的反馈意见,领导们应广开言路进行沟通交流,培育公开的交流系统,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联系,增强员工的参与度(Marshall,1997)。由此可见,企业高级管理人士在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八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在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了剔除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回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把公司成立年限划分为四个阶段:公司初创阶段(成立年限小于等于5年)、成长阶段(5―10年)、成熟阶段(11―20年)和衰退阶段(20年以上)。公司成立年限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实践中公司的生命周期、专家咨询和统计上的需要。

由表1所示,在所有307个样本中,占样本量最大的是成立年限为11年―20年的公司,样本数量是96个,占总有效样本的31.3%。成立年限为小于等于5年、6―10年及20年以上的公司数量占总有效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22.8%、21.8%及24.1%。调查样本的成立年限分布情况总的来说比较均匀,具体样本分布状况可见图1。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文主要运用SPSS11.5进行方差分析,探索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

隐性知识创新的方差齐次性检验显著性系数为0.046,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不同成立年限公司隐性知识创新的方差不一致,由此对隐性知识创新采用Tamhane方法进行分析。

由表2可见,在隐性知识创新方面,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在5年以下的公司。其它成立年限公司在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两两比较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

四、讨论及结论

通过对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的方差分析,我们发现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该结论也可以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解释。

西方很早就有学者把企业成长比作生命现象。如马歇尔把企业的生命史比作婴儿高死亡率时期的人类生命史:企业作为一项小小的风险事业兴办起来,如果能在最初几年站住脚,那么它就会发育和成长。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树木的生长和死亡来比喻产业中企业的兴衰,并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森林中新生的树木从老树的浓荫中用力向上挣扎的情况得到教训。许多新生的树木中途夭折了,只有少数得以生存;这些生存的树木一年比一年壮大,它们的高度每有增加,就可多得一些阳光和空气,终能高出邻近的树木之上,似乎它们会永远这样生长下去,随着它们这样生长,似乎永远壮大下去。但是,它们却不是这样。一株树比另一株树能维

持活力较久和较为茂盛;但是,迟早年龄对它们是有影响的。较高的树木比它的竞争者,虽能得到较多的阳光和空气,但它也逐渐失去生命力,相继地让位于物质力量虽较小、而青春的活力却较强的其它树木。” (马歇尔,1997)。因此,国内外每天有企业诞生,也有企业走向衰亡。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40-50年,欧洲和日本的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中国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不足10年。这些数据也表明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

成立年限小于5年的公司属于初创阶段,一般无暇顾及学习和创新;成立年限超过20年的公司可以说已步入老年阶段,公司的创新能力大大下降,公司可能沉溺于成功的光环中,在经营行为上甚至盲目扩张,给公司带来沉重负担,这也符合我们的方差分析结果,即成立年限为11~20年的公司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要显著优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过20年的公司。这个结论说明越是长寿的企业,其越重视隐性知识创新。成立年限小于5年,6~10年的企业由于对隐性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了企业的过早消亡。由此可见,公司的成立年限对隐性知识创新有所影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隐性知识创新有助于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只有创新,才能使公司获得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从竞争激烈的“红海”跃入浩瀚无垠的“蓝海”,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虽然模仿能使公司快速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公司一般在模仿阶段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和创新,公司才能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成长为长寿企业,公司不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应重视隐性知识创新。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第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资料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以降低和减少知识管理的成本。为了获取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的隐性知识,公司应不断发掘、培养或引进掌握一定技能和隐性知识的员工,通过这些员工的非正式网络(如与生产商、客户、竞争对手、公共研究部门及个人等的交往)来加速知识的传播,共享隐性知识。为了促使员工主动地参与知识共享,公司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进行补偿,调整员工的利益,同时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开与透明,使员工能预期到知识共享的正面效应,以促进公司知识共享。同时,建立知识晋升制度,推崇员工相互学习,共享好的经验,让那些乐于共享知识,尤其是乐于共享隐性知识的员工得到更好的升迁机会。以人为本,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培育知识共享的公司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完善上下级双向沟通渠道以及员工之间正式的沟通渠道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如座谈会、沙龙、电子邮件、周末旅游等,尽可能为员工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员工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从而建立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

上一篇: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下一篇: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