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悟道·做人

时间:2022-10-18 06:40:41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其主要任务是把我们民族长期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知识经验教给后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文悟道”,热爱祖国的语文文字,提高道德境界,学知识,学做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有:艺术体系的综合性、饱含浓烈的情感性、教学氛围的形象性、情趣鉴赏的审美性、艺术追求的创新性。

1.艺术体系的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其特点在于基础工具性,思想性和综合性。首先语文是工具,是学好其它各科的工具,是学生以后深造和工作的工具,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最基础的工具,是我们日常的思维交际工具,是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的工具。其次是思想性。语文是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无论是使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都是为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和其它工具学科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人进行启蒙识字教育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无不在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1 各种知识的综合性。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的语言文字,总是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悟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课本上的范文有古代,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可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有社会科学和文、史、哲,又有自然科学的生、理、化。可以说各个领域都可能涉及到。

1.2 语文知识运用的综合性。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范文,不管内容深浅,字数多少,每一篇都是综合各种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写成的,学生作文水平再低也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1.3 学习途径的综合性。“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学好语文不能把学生的视野只限在课堂45分钟内,课内外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参加各类活动学语文,不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正是“处处留心留学问”。

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特征的综合性。这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运用语言艺术、影视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多种手段,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等铸为一体,配乐、配画、表演、朗诵、讨论等融为一体,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2.饱含浓烈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是饱含浓烈的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均是有情人。语文课本上的范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作者“情注其中,意蕴其内”,虽时过境迁,时光流逝,令人读之仍感动不已:读《论语》谁不为孔子“克已复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感动?读《离骚》谁不为屈原的高见亮节、忠贞爱国而感奋。读李白,我们感受到了浪漫飘逸,感受到盛唐帝国的气度;读杜甫,我们体会到了“浓郁顿挫”,体会了李唐王朝的每况愈下;读岳飞,“怒发冲冠”,我们痛恨奸贼误国;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心头矗立一座巍巍丰碑……

情感是教育艺术之魂,没有感情的融入,教学之花就不能开放。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正是情感。

3.教学形象性

语文教学也是一次“二次创造”。就是教师要通过妙趣的讲解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形象化的教学氛围,再现作品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当时社会实际,领会作品的主旨,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其效果更佳。

形象化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作品描绘的瑰丽多彩的天空,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进而体会作品的意境,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这种境界。李白笔的“洞天仙府”,日月同照,仙人如麻,富丽堂皇,令人陶醉;苏轼赤壁赋怀,“大江东去”,江山如画,景界何等开阔美丽;祥林嫂倒在鲁镇祝福的鞭炮声中,倒在纷飞的大雪之中,乐景衬哀,其哀更哀……

教师“舌耕为业”,教师丰富形象的语言永远是课堂教学魅力之源,语文老师就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把坚强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陋,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悟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4.情趣鉴赏的审美性

语文科是人文科,人文科是感情科,感情科里有美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长项。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感情,而语文课恰恰就最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形象诱导的特色。语文课本大部分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这就为语文课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的美学教育准备了非常好的条件。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内在美就是课文之美,外在美就是语文教学的表达形式之美。内在美让学生走进了作品,领略了作品和情趣主旨,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是高洁的人格美;王维、孟浩然笔下的田园春光,乡村情趣,是自然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提倡友谊、宽恕、民主、进步是崇高的人性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展示的是革命战友有情谊美;李密的《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阐释的是拳拳的孝心美……外在美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上,诵读的抑扬顿挫美,板书的清晰醒目美,节奏的张弛也有序美。

5.艺术追求的创新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常教常新,常教常异,吸引学生充满情趣。让学生有学习的快乐,有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学语文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大餐的享受,一种精神洗礼,境界提升的享受。墨守成规是创新的大忌;一成不变死板一块是创新的大忌。

5.1 教学理念的创新。新课改最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民主开放,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挖掘潜力,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从提高国民的素质的高度去看待教学理念转变。

5.2 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重听讲,轻读写,讲课太细太滥,不利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模式,动口、动手、动脑、质疑、争辩,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充满欢声笑语。

5.3 教学手段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声色像一体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调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艺术,艺术自有其特征,我们掌握了这一特征,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悟道明理,学得知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做个好人。这就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下一篇:论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