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浅析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10-18 06:33:11

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浅析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摘 要:从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以看出,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也是体现环境保护公众权益和公众监督的重大民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我国应借鉴国外环境立法经验,并立足于现实国情,完善我国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立法;司法;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一、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制现状

(一)立法上关于“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方面的内容仍属空缺

目前,我国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规定,散见于民法和各种特别法之中,但是有关内容规定的过于原则抽象,导致缺乏可操作性。并且相关法律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某些规定还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形。

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中。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只规定了行政性处理和申诉程序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并没有对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及司法程序做出规定。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第65条至68条对环境侵权问题进行了专章规定。第66条对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及免责事由的举证责任分担做了具体规定。 68条则创新性地规定了在污染者的赔偿能力低于第三人的履行能力时,受害人有选择责任承担者的权利。这种扩大责任人范围的方式是解决环境损害赔偿的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局部创新,却没有在立法上彻底解决环境损害赔偿的问题。

(二)确定环境侵权责任相对困难

一方面,由于环境侵权损害发生的原因极其复杂,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具体侵权根源;另一方面,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结果又具有技术性、潜伏性、隐藏性等特征,导致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难以对环境损害责任人、环境损害程度与赔偿范围加以确定,并且举证也十分困难,这些问题使得在确定环境侵权责任方面困难重重。

(三)环境损害巨额赔偿,涉污企业难以承担

大量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受害范围极具广泛性,巨额赔款使得大多数设污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而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度又把赔偿责任留给政府和受害人买单,这个现实问题凸显了当下我国环境损害制度的极度不完善。面对严重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大多数企业因财力困难,无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而导致大量的受害者以及公共环境损害根本无法得到赔偿。但若强制要求涉污企业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该企业因无法赔偿只能宣告破产,这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赔偿责任人因破产得以逃脱巨额赔偿责任,使得受害人得不到充分的赔偿。国内现有的环境损害赔偿有关的法律制度中,并没有分担企业有限责任制度下的巨额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这无疑是我国环境立法方面的一大遗憾。

二、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完善我国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一) 健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体系

1.制定环境损害赔偿的专门法律。法律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环境损害赔偿困难的主要原因。虽然环境立法确立了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但法律规定过于原则,配套政策又几乎缺失,致使环境赔偿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制定一部专门的《环境损害赔偿法》,科学界定环境损害相关概念、合理设计环境损害相关法律结构、建立完善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对解决我国越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有裨益,从而也扭转了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杂乱无章的局面。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方面应将两种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相结合,既要考虑对人身、财产造成的损害,又要对自然环境本身的损害进行赔偿。

2.完善环境损害赔偿相关立法。我国现有的环境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民法意义上的赔偿,既缺乏制度执行的科学基础,又没有系统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对提高环境损害赔偿规法律的可操作性极为必要。从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的长远需求看,对有关环境损害赔偿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定,使得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司法运用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完善法律诉讼支持体系

1.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之确定。科学合理地规范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是实施环境损害赔偿的基本前提。如果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不明确,那么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使的赔偿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从各国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来看,环境侵权赔偿范围主要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精神损害和环境损害四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现实的损害和潜在的损害两种。

在借鉴西方各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确定较为全面的损害赔偿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因环境影响而致使的直接经济损失,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相关的合理费用及精神损害赔偿。其中,直接损失,指现有财产的减损;间接损失,指可得利益的丧失;相关费用,指的是证据费用、律师费用等合理费用,主要包含了律师费用、调查取证费用、鉴定费用、咨询费用等;精神损失,主要指环境侵害对人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环境噪声使人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下降等精神痛苦。

2.环境损害赔偿之权利主体。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至今未对环境损害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规定,导致理论界及审判实务界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原告,即索赔权利人的主体资格均存在不同看法。然而,实际生活中,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通常由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一小部分非政府组织发起。

在环境损害诉讼中,检察机关拥有参与诉讼的经验、专业调查人员,相比之下优势显著。总体而言,环境法应明确赋予检察和公益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以此解决诉讼主体缺少原告资格的局面。

三、结语

一个完整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下,必须能同时兼顾环境损害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权益:既能使受害人真正获得赔偿,又能使加害人在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后还能稳定地产生经济效益,如此制定出来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既兼顾了公平又实现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219页.

[2]肖剑鸣、欧阳光明、林芳惠等:《比较环境法专论一环境法学系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参见王灿发著:《论环境纠纷处理与环境损害赔偿专门立法》,《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第22页.

[4]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2003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5]王明远:《德国的基本内容和特色介评》,《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第22卷第4期,第4―15页.

上一篇:谈以质量求生存 以专业求发展 下一篇:红水河梯级开发的社会变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