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8 06:00:59

《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并能识别周围物体的形状。

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实验探究方法。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了解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中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引入,认识形状

1.交流:同学们,我们今天科学课研究的内容和形状有关,说说你认识哪些形状啊?

2.讨论: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一些平面形状,老师这里有几种立体形状,你们认识吗?

3.课件出示四种最基本的形状:球体、柱体、锥体、台体。

4.欣赏建筑:球、锥、柱——迪拜名建筑;

薄壳建筑——悉尼歌剧院、中国鸟巢

5.讨论:图中建筑物是什么形状?人们为什么要将建筑物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呢?

6.小结:美观、新奇、增加承受力、牢固、稳定等等。

二、分组活动,初步体验

1.激疑:(出示一张16K纸、一个塑料盒盖)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这个塑料盒盖,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老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2.分组操作尝试。

3.分享成功小组的做法:圆柱、三棱柱、四棱柱等。

4.提问:同样是一张纸,为什么你们用的这些方法就能成功托起这个盒盖呢?

5、小结:用折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提高纸的承受力。

三、分组实验,探究关系

1.引导质疑: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还有问题要研究吗?

(为什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提高物体的承受力?什么形状的物体承受力最大?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2.提出研究问题:今天,我们就选择柱形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3.预测:你们能按照承受力由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个序吗?(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

4.讲述: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要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

5.交流: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四张一样大小、一样厚薄的白纸;一个塑料盒盖子;一盒钩码)

6.讨论:实验会做吗?

A.用四张一样的纸分别折出四种不同的形状。

B.将塑料盒盖分别放在四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添加钩码测试。

7.讨论: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8.学生分组实验。

9.下面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课件汇总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求平均数——排序)

10.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圆柱体纸筒承受力最大,三棱柱纸筒承受力最小)

11.讨论:为什么圆柱体的承受力最大?

12.课件演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分布,所以整体承受力比较大。

13.提问:如果纸筒是九棱柱,按照承受力大小它会排在哪里?

14.解疑:物体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四、联系生活,加强运用

1.讲述: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了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把它科学地运用到了生产生活中。

2.看图片讨论: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物体,想一想图中哪里是运用“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的?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的吗?

4.随机引导:为什么薄薄的鸡蛋壳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力呢?

5.找一找:(课伊始欣赏的6幅建筑物)图中哪些建筑属于薄壳建筑?

五、延伸课外,动手实践

1.老师带来了易碎的鸡蛋壳,你猜它能够承受多少克的重量?

2、课外实践要求:用书测试鸡蛋壳的承受力。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走进“轻轻语小屋” 下一篇:游戏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