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春节征文作品选:古韵山东

时间:2022-10-18 05:52:36

“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春节征文作品选:古韵山东

古 韵 山 东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06商业管理 于新天

过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构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活动,更多地倾注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新年穿新衣,合家要吃年夜饭,象征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打年糕,是希望一年比一年高,预示越过越好。而年初一的叩拜行礼,则形象地喻之为“拜年”,洋溢温馨和谐。看大戏、贴春联、扭秧歌……山东的年俗,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山东各地的年独具风韵。山东特有的很多年俗也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营造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氛围。新春佳节,更多的是在浓厚的“人情味”中,与他人分享节日快乐,融洽人际关系,无疑起到沿袭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的良效。

历经悠久历史的山东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惯例。我出生在德州,淳朴的民风,在德州最具独特的年俗是每到除夕,老百姓大都要煮许多黑枣。吃枣的时候,必须将枣仁吐在地上,因为“仁”在方言里和“银”谐音,意为 “遍地吐银子”。除夕夜,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外横一根木头柱子,家里头不准扫地、泼水,为了能留住财神。 我的家乡潍坊那又有另一番独味,我很小的时候,在除夕下午5点多钟,潍坊人开始忙活做晚饭,包水饺。老人会把尘封了一年地“家堂”、已故的祖辈“请”回家一起过年。晚上12点左右,便开始放一个鞭炮,这叫“开门红”,这时不能乱碰东西,不能出大动静。这个时候家里的气氛开始凝重、神圣起来。男主人忙着在外面放鞭炮,女主人忙着下水饺,等锅里的水饺翻腾的时候,门外的鞭炮也响开了。饺子上来,首先要敬奉祖先,大人会带着孩子们磕头拜天拜地拜祖先。拜过祖先后,家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家里人一起团坐开吃年夜饭,说说笑笑,谈论今年谁多吃了几个硬币会发大财。凌晨一点开始拜年,往往是较近的的本家组成一个拜年团,每到一户,都会跪在地上虔诚的鞠躬。这时整个村庄沉浸在祝福中。拜年大约从凌晨1点到早上5点。这个热闹的新年算告一段落。

在我们省会济南,拥有独特的年俗:三祈五求诉心愿 。“这里的三指的是初三,五指的是初五,在这两天,人们通过‘挖月牙’、‘破五”等形式来表达人们康泰平安的心愿。”对于“老济南”来说,大年初三清晨,人们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之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俗称“开井”。这天傍晚,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妇女们便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庭院当中,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用一把盛饭的勺子,对月挖几下。这样一“挖”,孩子一年中将不会牙痛。因旧时儿童多患龋齿,此俗流传甚广。现在我一朋友告诉我现在住了楼房,这种习俗仍然会在春节中出现,旧时初五还有送穷的习俗,济南兴“打五穷官”,乞丐们扮成“五穷官”,手拿着大扫帚,挨门挨户扫大门外地面,主家见了忙以钱米食物施舍,并以棍棒佯装追打,认为这样能将贫穷驱走。

从小生长在山东,因为亲戚遍布各地,我深深的爱着养育我的故乡。山东各地的年俗虽然有独特点,但是一直传承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拜神与祭祖,团年饭守岁,恭贺拜大年,压岁钱祈福仍然是山东的四大传统年俗。这种年味在农村和城镇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十分的浓重,每年腊月,人们便开始上街购置年货,尤其是在农村,这个时候也是集市上最热闹、最红火的时候。临街的商店门口总会摆上一个摊位,放满色彩鲜艳的小商品。店里总是簇拥着从乡下来赶集的人。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纯真而又浓重。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一过,人们便进入过年的备战状态。之后几天开始准备过年,扫房、洗澡、理发是必不可少的,以干干净净过大年。理发是过年前的必须习俗,在新年的第一个月中是不能理发的,有死舅舅的流传观念。二十八九开始“下锅”(把准备好的鸡鸭鱼肉等切成块儿,拌上面放在油锅里炸熟),三十便开始包饺子、贴春联。春节前夕,贴春联、买年画,这是年前一项重要活动。“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年画,过去主要突出一个“喜”字。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显示着一种招人喜爱的魅力。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装扮家里,充满年味。在家乡有些地方,这饺子要包足三天的用量,因为从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动菜刀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何有这个规矩,后来母亲解释为“这是给家庭主妇立的规矩,让这些一年到头拿菜刀做饭的人歇歇”。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放下心,轻松的来享受春节带给我们视听。

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除夕之夜,待到零点,远远近近便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时会浓重的节味弥漫天地之间,似乎大人们也忘却了一年的烦恼,和孩子们一道开心地大叫,点放鞭炮和烟花,点红了半边的夜空……从儿时记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尤其除夕夜间,家家户户几乎一夜不睡,叫作“守岁辞岁”。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讲究在半夜子时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岁饺子”,明清时期,也曾叫过“煮饽饽”。当时民谚说:“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满张罗!”这也意味着吃完饺子即开始进入新的一年,也是为了取个吉利。

在除夕一夜,尽管人们很晚才进入梦乡,但初一一大早就开始互相走访拜年了。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主要活动。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相见,总要互致问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记载:“车马喧阗,追欢竟日”,春节达到了高潮。如今这种活动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孩子们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和大人们一起走亲访友,学说着祝福吉祥的话语。当然这一天最开心的事情还是围观民间组织的“舞龙灯”、“扭秧歌”等传统节目。待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人们才吃着圆满、和谐、吉祥的汤圆结束了真正意义上的“年”,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其乐融融的感觉是天空中飘荡的美妙旋律。过去无数个春节在家乡度过,现在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的温情,充满人情味。

年末岁首,辞旧迎新。在这“天增岁月人增寿”的特殊时刻,人们需要分享喜悦,寄托对来年的美好祈盼。经过千百年的长期衍变积累,年画、剪纸、春联、鞭炮、年糕等年俗,一直是年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传统年俗应运而生,并绵延传承下来。现如今的山东,尤其是城市里不在有那么浓重的味道。一些看似繁琐的旧年俗渐行渐远,新的年俗产生取而代之。耳旁欢乐的鞭炮声、拜年祝福声渐渐稀疏下来,街上行人又恢复了行色匆匆的常态,大人们回单位,孩子们返学校,生活重新进入紧张的节奏。有人感叹: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春节仅仅意味着让自己有了停下繁忙脚步、享受七日的理由。

应该承认,现在除了部分偏僻的乡村,已经没有了延续未绝的传统年俗,我们是在一个被简化到近乎苍白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一种新的年俗。我举些例子,过去在农村的时候,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妍,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牛廊马厩都不能拉下。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喜庆的作用,它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娱乐生活的一种媒介。现如今在农村没有 以前那么的喜庆,在城市大多数家庭除了简单的对联已经不见年画的身影了,电视机完全的取代的年画的魅力。它面临的不仅是市场萎缩的问题,更是年画艺人断代的问题。过去的年俗,现在的孩子们对这些年俗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根本没有经历过。和他一样长于“E时代”的同龄人,很多事情在网络上就完成了。科技使得年俗有了新的载体,年俗从现实中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中。现在很多80.,90后的年青人,都舍弃春晚去K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春晚对一些年轻人来讲大概不再是一道‘主菜’了。更不要说一些年俗了。随着“80后”独生子女长大成家,越来越多的小夫妻都选择和双方父母到饭店去吃象征团圆的年夜饭。拜年的方式也发生改变了,记得我在农村的时候,人们都在一起,互相串门拜年其乐融融,现在高楼仿佛一个个隔间,隔开了你我亲密的接触,没有以前那么人情味浓了。虽然还有一些带有传统符号的内容被延续,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也已“基因变异”。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最重要节日,但已不被做为农耕及各行各业一年复始的节点;人们依然不远千里回到家中团聚,依然从头到脚穿戴一新,依然送红包、放鞭炮,为的只是亲情和友情的交流,把疑难杂事全抛到脑后,悠闲自在地整理自己的内心,精神抖擞地迎接明天。

我们总在呼唤年味回归,声声期盼保卫春节,但经历一年的劳累,现代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了懒散过年。贴门神、烧香祭祖、熬夜守岁这些传统繁琐的仪式正在离大多数家庭远去。其实仔细想想,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年俗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文化元素的加入,带来新的活力。过年也不能一味拘泥于所谓的传统,包容吸纳优秀文化,实现年俗文化的多元化也是符合时代脚步的。出门旅游、短信拜年、网上购物、酒楼聚餐等新潮方式越来越多地渗入我们过年的程序。与春节有关的民俗的确有点面目全非了,传统中的春节注重“过”的乐趣,但如今变成了成品年和商业年,春联是印刷出来的,祝福是手机群发出去的,甚至连年夜饭也懒得做了,在饭店凑合一顿完事儿。其实从积极的方面看,不少传统的形式里面,融入崭新的世界元素,绽放出更美的光华。像年画、春联从传统的版画和书写引入了现代印刷工艺,现代的花车、音响、激光广泛应用于节日活动中,部分来自外国的装饰品、礼品成为丰富年货的一份子。视频拜年、播客拜年、电子邮件和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在天边的人变得近在咫尺,你可以看到他的样子,也可以听到他的声音。通过网络传达彼此的思念和问候,即使在十年前,这种事情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子。年俗也正在越来越数字化。在网上,你甚至可以包虚拟的饺子、放虚拟的鞭炮,你能想出的事情网上基本都能实现。传统的春节与现代的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网络为春节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一个新的内容鞭炮、春联、剪纸、年画,多少年来,这些东西一直就是春节中不能缺少的道具,没有了它们,似乎年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年。

其实蛮怀念过去的年的,虽然没有现在生活水平这么高,却十分的充实。社会在发展,我们仍然不能丢弃最为珍贵的一些年俗。每年过年时的心情仍然是强烈和浓重的,对于年每个人都从骨子里有一种期盼和追求。种种年俗已经是中华几千年的一个文化载体了,无论是年画、剪纸还是春联,它们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产物,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广博的内容。在中国人对春节新内容不断发现和创新的同时,面对年俗文化的衰落、保护与传承,倡导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追寻的应是是一个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年俗产物,不论传统和现代,离开哪一方都不足以过个好年。

上一篇:工信委工作计划 下一篇:群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