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高铁运城东站站前路设计要点浅析

时间:2022-10-18 05:22:56

大西高铁运城东站站前路设计要点浅析

摘要:运城市大西高铁运城东站站前路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场地具有湿陷性,并有上马水库退水渠和尊村引黄干渠从其上穿过,文章针对站前路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处理方案,并在设计中重点考虑。

关键词:站前路 引黄干渠 退水渠 湿陷性地基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简称“大西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运城市中心城区北部设置站点,简称“运城东站”,是大西线上的新建车站,站前拟建约40公顷的站前广场,与广场南侧紧临的便是站前路。随着大西高铁的全线贯通和运城东站的建成使用,作为其配套基础设施的站前道路急需同步建设。

根据高铁站站区规划,站前路起点位于北外环(与人民北路交点),终点位于东环路,途经吕儒村、陶上村、腾家卓村和古上村,全长4079.663,道路红线宽50m,绿线宽90m。道路类别为城市主干路,不仅是站区内的主干道,更是中心城市连接站区组团的交通主干道,它的规划建设,是有效疏散高铁站区域人流、车流和物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建设的组成部分。

由于站前路沿途横跨尊村引黄五级干渠、上马水库退水渠等重要渠道,设计内容除路面、排水、交通、市政管线、照明等工程以外,还需包括桥涵工程,且地质情况较为复杂,设计中需考虑的因素较多,现将设计要点说明如下:

跨尊村引黄五级干渠桥梁设计

尊村引黄干渠起点位于永济西北、黄河小北干流上,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集防汛、排涝、灌溉、供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于1976年开工建设,1978年部分建成通水。该工程设计规模为9级31站,设计扬程165.44m,设计提水流量46.5m3/s,设计灌溉面积166万亩。该支渠主要为农作物灌溉所用,还兼有海鑫工业供水,年供水历时280天左右。

根据运城市尊村引黄灌溉管理局提出的建议,在站前路修建桥梁跨越五级干渠,同时加固改造该段渠道,提高高铁站区防洪标准,来保证防洪或干渠意外泄水造成的安全问题。站前路桥址位于尊村五级干渠K85+745处,干渠与路线前进方向呈85°交角。桥下引黄渠为梯形断面,渠底宽4m,交叉处渠底高程379.913m,渠道顶净宽13.24m,渠道正常设计水位382.033m,最高水位382.24m,渠堤顶高程383.0m。渠堤两侧各有检测道宽5.0m,其中南侧为水泥砼路面。

设计的斜交桥为一孔16m预应力空心板桥。桥面净宽40m,两侧各设净5.0m人行道及0.26m栏杆带,桥全宽50.52m,与站前路红线同宽。下部桥台采用桩基接盖梁,施工于两岸渠堤上。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安装施工方法。

二、上马水库退水渠涵设计

高铁站区现有一条上马水库至樊村水库的历史退水渠道,由北向南呈不规则走向穿过,现状基本为土渠,断面有深有浅。根据资料记载,由于上马水库在涑水河流域里的重要地位,与退水渠道一同承担着防洪调洪、保护涑水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原来深遂的渠道可见一斑。多年来,由于天旱无雨,无洪水可泄,渠道淤埋严重,局部地段已基本填平,农民在其上栽种作物,甚至在其上建筑房屋,面貌皆非,难以达到分洪库容蓄水要求,一旦分洪泄水,不可预见的严重问题即可发生。

考虑到目前退水渠的重要作用,本次设计根据《运城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的水系控制工程规划和盐湖区水务局的要求,对退水渠道予以保留,并结合道路布局对其进行整合,避免了对建设用地的无序分割,规划将站区内的原长约3118m的退水明渠,结合路网改造成退水暗涵,标准断面2.0m(深)×2.0m(宽),纵坡5‰,设计流量6.5m3/S ,改造后长度2348m,其中规二路段长970m(敷设在道路西侧),站前路段长1050m,安东路段长328m。退水涵具体设计由水利部门负责,道路设计只考虑渠道横穿道路时的断面尺寸、结构及预埋位置、深度等设计。站前路退水暗涵跨路位置位于桩号2+080处。

三、湿陷性路基处理

根据山西省第八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7月提供的《运城市高铁站区站前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岩性以粉土、粉砂为主。

根据野外探井、标贯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共分为四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 粉土(Q3eol)

以浅黄色粉土为主,稍湿,稍密,夹有钙质结核,含有白色菌丝,偶见虫孔,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0.3m为种植土。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20-0.99MPa-1,平均0.60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18击之间,平均7.8击。承载力标准90KPa.

该层层厚1.5-4.8m,平均3.94m;底层埋深1.5-4.8m,平均3.94m;层底标高为374.40-387.47m,平均383.38m。

第②层 粉土(Q3al)

浅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具针状孔隙,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及蜗牛碎片。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夹有薄层褐黄色粉土层。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11-0.82MPa-1,平均0.28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0-28.0击之间,平均10.8击。承载力标准110KPa.

该层层厚1.3-7.0m,平均5.08m;底层埋深5.60-10.50m,平均8.79m;层底标高为367.90-382.54m,平均378.19m。

第③层 粉土(Q3al)

浅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夹少量钙质结核,可见虫孔,蜗牛壳。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9.0-34.3击之间,平均378.89击。承载力标准160KPa.

该层层厚3.20-4.80m,平均4.00m;底层埋深5.7-5.8m,平均5.75m;层底标高为375.85-382.20m,平均378.89m。

第④层 粉土(Q3al)

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局部砂粒含量较高。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9.0-39.0击之间,平均23.1击。承载力标准150KPa。

站前路桩号K0+000至 K0+743.2湿陷等级为Ⅰ(轻微)级非自重,桩号K0+743.2至 K1+400湿陷等级为Ⅲ(严重)级自重,桩号K1+400至 K3+950湿陷等级为Ⅱ(中等)级自重。

为保证路基稳定,对于站前路K0+000至 K0+743.2湿陷等级为Ⅰ(轻微)级非自重场地,地基处治采用冲击碾压措施,对于站前路K0+743.2至 K1+400湿陷等级为Ⅲ(严重)级自重和站前路K1+400至 K3+950湿陷等级为Ⅱ(中等)级自重场地,地基处治采用强夯等措施,消除黄土层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强夯处理前先要清表。地表清理后,若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于17%时,应挖除湿软土层,然后强夯。合格标准为处理后地面以下1m内的压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以上仅分析了设计中需注意的重要地方,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如道路的平面、纵断、横断、结构、排水、照明及市政管线等,将在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最优设计。

参考文献:

[1] 顾克明,苏清洪,赵嘉行;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2] 姚玲森;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

上一篇:试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 下一篇:浅谈高层建筑中基础大体积混凝裂缝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