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8 05:19:54

福贡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水稻旱育稀植是秧苗在干旱或半干旱状态下生长培育并进行稀植的一项技术。本文通过分析福贡县水稻旱育稀植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对策,旨在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推广应用面积,促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栽培现状;发展对策;栽培要领

[前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省秧田以及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而等到推广应用。80年代初,日本专家应聘到我国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产生了极大效益。1995年该项技术开始在我国南方适应稻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一、福贡县基本情况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怒江中北部。位于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之间。东与兰坪和迪庆州维西县接壤,南与泸水为邻,北接贡山县,西与缅甸为界,国境线长达142公里。是我州边贸通往东亚的口岸之一。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腹地,与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六库相距120公里。全县辖7个乡镇,有57个村民委员会,613个村民小组,2011年农业人口有89736人,全县国土总面积2724.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94005亩(其中水田17910亩、旱地76095亩),人均耕地1.05亩,属典型的旱作农耕区。粮食作物生产以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马铃薯、荞麦为主;经济作物生产以油菜、蔬菜、药材为主。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完成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9万亩,平均单产169公斤,粮豆总产量达32090吨;经济作物与其他饲料作物面积7万亩;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2元,农民人均有粮358公斤。是一个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典型旱作山区农业贫困县。

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福贡县农业局农推所于1998年在上帕镇腊竹底村委会试验示范成果后,99年开始在上帕镇和鹿马登乡进行推广,当年推广面积为800亩,占全县水稻总育秧面积的一半左右,平均单产450千克,较常规育秧和栽培平均单产360千克增90千克,增长幅度为20%。2000-2001年旱育稀植面积不变,保持在800-900亩范围内,但从2002年开始面积突然下降,到目前为止,全县仅有旱育稀植面积100亩左右。

三、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1、技术含量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能力低。

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是含科技成分高,而农民科技文化程度低下,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二是工序复杂,需要慢工细活,比常规种植的投工投劳多,投入大,成本高,不经济;三是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跟不上,科技培训成本高,致使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很难适应旱育稀植的栽培要求。所以,这项科技成果目前无法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推广应用的作用尚未得到发挥。

2、经费投入不足。

福贡县受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科技文化落后、社会发展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民无力购买项目所需的种子、农膜、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加之县级财政困难,也无力投入扶持,导致水稻旱育稀植项目在实施上缺乏资金投入支持,直接影响了该项技术在我们的推广应用和发展进程。

3、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很难做到集中连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规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土配方等,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难以规模发展。

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1、成立旱育稀植栽培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实施科技增粮项目的重要内容,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应该从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领导。县里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供销社、农资公司等单位和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把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作为一项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三农”服务质量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

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项目实施的保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农民白行投入,二是结合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科技增粮项目的实施加大国家对旱育稀植技术推广的投入,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组、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不断提高栽培技术和扩大种植规模。

3、加强农田建设,大力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条件。

不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夺取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工程措施与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进行田间排灌沟渠的建设,力争实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提高水利化程度,解决好水的矛盾;二是要进行实施改良、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理化性状,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助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顺利实施。

4、加强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水平。

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科技含量高,生产环节十分紧凑,更需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只有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含量,才能保障该项目(技术)的顺利推进。因此,农技部门要认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地开展科技培训,“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真正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和栽培要领,从而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打好基础。

五、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要领

1、育秧及苗床管理。

①、苗床的选择与培肥。按大田每亩所需秧田面积(杂交稻10-15m2,常规稻20-30m2),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同时为了加快苗床的培肥,根据苗床地的肥力情况,在播种前30-50天,按1:100倍的过磷酸钙与有机肥充分腐熟,待播种时用。

②、施肥作厢。将苗床的土壤耙细耙平后,按床宽1.2m,沟宽1.4m,深0.3m,厢长8-10m开墒作厢,清除杂草,整平厢面,每平方米施堆制好的有机肥料3-5千克,过磷酸钙100克,尿素10克,磷酸二氢钾10克,敌克松3克,锌硫磷2克与厢面10cm入表土充分混合,以达到床土培肥、调酸、消毒和防治立枯病和地下害虫等目的。

③、浇透苗床底水。播种前分两次浇透苗床土水,使苗床出现两次水分饱和状态,充分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避免出现干芽现象。

④、种子处理及催芽。播种前将种子晒1-2天,打破其休眠,然后用50%倍液或用浸种灵5000倍液浸种48小时,消毒完后用清水洗净种子,最后催芽至种子露白,稍晾后即可播种。

⑤、苗床播种及除草。根据秧龄长短和大田移栽期确定播种量,每平方米播芽种100-125克,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厢面,播种后用木板轻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与土壤紧密接触,盖上一层0.5-1cm厚的过筛细土,再用清水喷于厢面,同时按每平方米0.02克农得时或0.6克打草丹兑水2-3千克均匀喷施厢面进行化学除草,最后盖膜保温。

⑥、苗床的管理。苗期管理主要包括温度调控、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a、控温。播种后3-5天,此期间当膜外气温≥25~C℃,膜内表土温度≥35℃时,白天两头通风降温,傍晚盖膜保湿;现绿后,晴天揭,夜晚盖膜进行通风炼苗,三叶后全揭膜;b、肥水管理。根据苗床水分状况和秧苗的生理缺水情况进行浇水1-2次,但一般只是在早晚床土干燥,秧苗叶片叶尖早、晚无水珠或秧苗叶片因旱打卷时浇透一次,若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除秧苗积水,使秧苗接近于旱田条件下生长,并喷施一次1%的尿素,施肥后再用清水清洗秧苗,以防止肥害;c、病虫防治。在秧苗1.2-2.5叶期易感染病,用敌克松2.5克10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长降雨或土地温度过高时,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克700-800倍液喷施防止秧苗徒长,培养矮化壮苗;每平方米用25%扑虱灵或10%吡虫啉0.04-0.05克兑水1-1.5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稻叶蝉为害引起的黄弱苗;投放磷化锌、溴鼠灵等慢性杀鼠剂或用膜围严秧田四周防止鼠害。

2、大田移栽及肥水管理。

①施足底肥。移栽前结合整田,在最后一次犁耙田前,每亩施农家肥1000-150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尿素10-15千克,磷酸二氢钾1千克作底肥。反复犁耙达到全层施肥目的。

②、薄水浅插。浅插有利于秧苗低位分蘖的成活,有利于克服因深插造成的前期发根迟缓的弱点,浅插秧苗根系扩展较好,生长旺盛,有利于秧苗低位分蘖的成活,提高分蘖成穗率,产量高。所以要求大田整田做到面平整,呈薄水现泥状态,秧苗栽插深度为2cm,最多不超过3cm,一般插秧不倒为宣。

③、适当稀植。移栽适宜秧龄为4.5-5.5叶,移栽规格一般为13.3cm×23.3cm或13.3cm×26.7cm,每亩栽插2-2.5万丛,杂交稻每丛1苗,常规稻每丛2-3苗。

④、除草。旱育稀植由于前期空间大,有利于杂草生长,因此移栽后5-10天,每亩用农得时20克拌细土50千克进行化学除草,并进行中耕除草1-2次。

⑤、适时灌溉。移栽后保持寸水管理,到30-40天,进行晒田3-4天,以确保有效分蘖的成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拔节孕穗期发现根系发育不良(白根少,黑根多),叶片吐水少的田块要实行间歇灌水。即灌水1-2天排水1-2天,以增强根系的活性,促进发育。齐穗期到黄熟期实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溉方法,水稻腊熟后进行撤水。

⑥、合理追肥。在正常情况下,秧苗移栽后15天即进入有效分蘖期,因此特注意此次追肥宜早不宜迟,否则增加无效分蘖,一般栽后7-10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施尿素3-5千克作为提苗肥;抽穗前20天左右每亩施尿素5千克,作为穗粒肥。

3、病虫害防治。

①、稻瘟病。每亩用20%三环唑75-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以用硫三环悬浮剂、多菌灵、稻瘟散、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

②、白叶枯病。每亩用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用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每亩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或用其它农药农用链霉素、敌枯宁等。

③、稻曲病。始穗期每亩用50%井岗霉素100-150克或粉锈宁50-60克兑水50千克喷雾。

④、水稻螟虫。水稻螟虫(又名钻心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为害特点: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水稻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穗”或“白穗”。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适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5-7天,可杀死幼虫和蛹;二是药剂防治。防治枯心苗,在水稻分蘖期,掌握在蚁螟孵化高峰前1-2天,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5千克拌细土15千克撒施,田间保持3-5cm浅水层3-5天;防治白穗,在卵的盛孵期和破口吐穗期,在破口露穗达5%-10%时,用50%杀螟松乳油100克兑水60-75千克喷雾或拌湿润细土15千克撒入田间。

⑤、稻飞虱。在若虫发生盛期,每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或每亩用25%吡虫啉10-20克兑水50千克喷雾。

上一篇:注意发挥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也谈李密之“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