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纳福 8期

时间:2022-10-18 04:30:36

如意不仅有祈福纳祥、表达情谊、自持赏玩等价值,优良材质的如意本身的确具有保值增值的余地。随着近几年如意类艺术品成交价格的不断攀升,激发了人们对这个内容广泛却又十分“专”“僻”领域的收藏兴趣。早已淡出人们生活的如意,其背后的故事引起越来越多藏友的好奇。

电视连续剧《甄传》中,王公大臣或者太后妃子之类的人,手里常常拿着一柄东西。这柄东西不显眼,但读过相关历史的人可以马上分辨出来:那是如意。在古代,如意是一种全民普及的物品。王室公卿家里肯定要有几件如意,平民百姓家中亦常见。

如意是中国文化中很常见的用品,有多常见?80后都看过《葫芦兄弟》,都知道里面有个美丽的蛇精,她总爱随手把玩的,就是一柄玉如意。

作为电视电影动画片里常出现的祈福之物,如意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那么,这物如其名的如意,究竟是什么来头?

一柄如意的传说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在北京故宫,会看到形式各异的如意。其大致形状就是一个柄,柄上安一个头。形状有些像锤子,但如意的性质与锤子截然相反。虽然它的粗线条类似锤子,但比锤子妩媚得多,其柄有扁有圆,或直或弯。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种创造的构思,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富贵人家的如意,材质有金、有玉、有银、有铜、有沉香木,贫寒人家就只能用竹子和普通木头了。清代尤其乾隆年间,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造办处的参与,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吉祥驱邪的含义。

如意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源自印度佛教。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其上,以备遗忘,如同臣子觐见皇帝时手中捧着的笏板,现今下属见上司时必拿的笔记本一样。也有的说,如意最初是一种武器,或者是带护手的短剑。喝酒碰杯,本为预防敌人在酒中下毒,借碰杯之机把酒洒到对方酒杯中一点,后来成了礼仪,如意大概也是如此,逐渐由武器变成了伴手物。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如意是痒痒挠的变种。北宋释道诚在《释氏要览》中记载:“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开始是痒痒挠,后来不断装饰,改变花样,称呼也由通俗的“不求人”变成文雅的“如意”。

也有人认为,如意更像一柄权杖。掌权者挥斥方遒,手里自然需要一柄道具。但羽扇或手杖的实用性太强,易掩盖道具的象征意义,到了最后逐渐演变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意。

而对于贫民百姓来说,手里拿着一点东西,就像抓到了水中的稻草,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点安全感。

如意背后的文化

管窥今藏北京故宫的郎世宁 《采芝图轴》或是《乾隆雪景行乐图轴》,不难发现乾隆皇帝于燕闲清居时,手中大多会揣着如意。当时紫禁城内的宫殿、三希堂以及行宫的御座右侧都摆放一柄镶玉如意,并在乾隆60岁那年亲赏嘉庆的居住地毓庆宫如意一柄以备陈设。

乾隆时期与各国使臣来往之时也以如意器物馈赠属邦,故此如意之风大兴,对下进呈的如意为“联上下之情”的媒介,寓意收授如意是聚财。

如意在材料方面同样千华万种,有玉如意、木材质如意、珐琅如意、雕漆如意等……各种如意雕饰如“万年福寿”“百年如意”“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等,也都表达了吉祥之意。

古人山居,离不开柴扉野犬,而屋子里的摆设,自然也少不了如意。李贺在《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写道:“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李嘉的《题道虔上人竹房》与此如出一辙:“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

在更具悲悯情怀和平民意识的杜甫那里,如意又具有了另外一番含义。他在《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中写道:“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剩欲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此时的如意,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痒痒挠,而是不可或缺了。双手空空地舞蹈,样子实在太傻,非得有一柄如意不可。

“如意”两字,充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也正因为这两个字,如意成了可以随时拿来送人的礼物。

玉如意

君子以玉比德,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到了康熙时成了宫中必陈之物。白玉又称“中国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质地细腻紧密且韧性很好, 具玻璃至油脂的光泽,是玉石中的翘楚。

白玉雕“升龙五蝠兆庆”如意

尺寸:长43.5cm

年代:清乾隆

成交价:20700000元人民币

日期:2011 年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百年如意,千年福寿

此柄如意在2011 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2700 万元的拍价创造了如意拍卖史上的高峰。它出自乾隆盛世,以整料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光滑,触手润泽细腻。器身呈灵芝式,云叶首,四周起如意云纹边框。如意冠为象征帝王的正面龙,丝丝入扣,纹理清晰,苍龙遒劲威猛,磅礴之气扑面而来。柄雕花卉,背有五蝠,又有“五蝠兆庆”的吉祥寓意。刀法运用娴熟,雕琢细致入微,磨制光滑细润,足见乾隆盛世玉作工匠精湛的雕琢技艺。

铜鎏金如意

鎏金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中 国的鎏金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早期实物如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出土的鎏金车马饰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鎏金带钩等,至两汉时期鎏金工艺已经高度成熟,为中国古代传统手工技艺。

铜鎏金镶料石冰梅纹嵌表如意

尺寸:长45cm

年代:清乾隆

成交价: 7616000元人民币

日期:2010

拍卖公司:匡时

此如意来源显赫,原为英国古董商Oriental Works of Art,Gerard Hawthorn Ltd.,London 旧藏。

这柄如意在2010 年匡时春季拍卖会上以760 多万价格拍出。它是铜鎏金托,通体嵌珍贵的红、白、黄、绿顶级料石,料石的切割方法堪比钻石,耀眼夺目。更特别的是,在如意头上嵌了一块圆形时计,将钟表与如意巧妙结合,时计以玛瑙巧色琢盖,外圈饰满绿松石。如意背面则雕琢当时西方极流行的纹饰,整器最后再经鎏金处理,此等不可思议之耗财奢侈工法,使得如意散发出金碧辉煌的效果与浓厚的皇家品位,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在清乾隆朝期间为了制作皇家御用器皿常不惜财力、物力的最佳佐证。

铜鎏金錾花三镶翠玉如意

尺寸:长36cm

年代:清中期

成交价:1127000元人民币日期:2013 年5 月13 日拍卖公司:嘉德

上一篇:父母,永远站在我身后 下一篇:星级餐厅的红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