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言说的历史

时间:2022-10-18 04:30:35

记录言说的历史

与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评论的复兴和趋于繁荣是这个时代赋予思考者的历史酬劳。

2003年,《新京报》评论应运而生。三年多来,它的茁壮成长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打破了一些人在《新京报》创刊之初“北京没有评论的空间”的“消极预言”,再次证明,这个时代需要评论。

立于北京而怀远,彰显法治和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这是《新京报》评论的理念。

“立于北京而怀远”,标明《新京报》评论的视野追求。它既评说北京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波澜起伏,也关注世界五大洲的风云变幻。世界之大,均可入题,江湖之远,皆上笔端。

“彰显法治和人文”,表达《新京报》评论的价值观。努力推进法治建设,执著传播人文理想。法治和人文,既是《新京报》评论人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衡量世事万物是与非、先进与落后的首要标尺。

“积极、稳健、有见地”,昭示《新京报》评论的方法论。

“积极”,举凡热点事件,诸如国家方针政策出台,每年的全国“两会”,重大外交活动,公权力滥用,公民私权利被侵犯,《新京报》评论都会努力发出声音,担当媒体责任。

“稳健”,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以长久的耐心和韧劲推动国家点滴进步。

“有见地”,富有责任意识,不仅有批判性,也力求有建设性。我们恪守两个底线:一是讲理,二是理性地讲理。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方法。

如果真要总结《新京报》评论的“特点”,大约可以有如下几个:

报道和评论分开。我们永远对事实保持敬畏,报道必须让事实说话,拒绝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评论。

量大。除了社论(来信)版、时事评论版外,还有经济评论、文娱评论等专版,加上每周一期的“时事访谈”版和《地球周刊》中的“国际评论”版,每周发表评论一百篇、十万字以上。

题材多样。如上所述,无论是时政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国内的、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还是体育的,方方面面,都能从《新京报》的评论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架构完整。从普通读者表达草根声音的“来信”栏目,到公民写作的“时事评论”、专家学者的约稿和“时事专栏”,再到比较高端的“时事访谈”,基本上对应了社会不同层级人士的观点表达,换言之,《新京报》评论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表达搭建平台。

时效性。紧跟新闻,洞察时事时局的每一个微妙变化,在大家热议的时候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最大限度地发挥评论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建设性。不用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的手法评判一件事情,而是努力提供解决的途径和思路。

权威性。身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京报》储存了丰厚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数百位专家学者的观点高屋建瓴,揭示事件的本质,对时局提出方略。

不谋求话语霸权。我们的“社论批评”栏目,欢迎读者对社论进行批评;我们的“观点交锋”栏目,试图打造一个“声音广场”,更是让不同观点在这里呈现。

这次《杂文选刊》选了《新京报》三篇评论文章,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是:文字优美、行文自由。当我们对常见的“八股评论”感到“视觉疲劳”时,这样极具个性的文章能让我们眼前一亮。

评论家们应该发扬杂文的精髓,这些精髓在于:题材广泛,不拘泥于一事一议;行文自由,不是一味地“一二三四”;语言生动,不是概念的罗列和生硬的推理;多有趣味,不总是板着面孔说教……

在我看来,未来的媒体评论,除了必须给出一定的版面让普通公民发言外,形成评论中坚力量的,将是个性化的“专栏写作”。而专栏写作者,一方面,要有独到的专业背景,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哲学、环保等等专业研究的丰富积累和建树,并对新闻媒体的特点及读者的新闻消费需求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还要有优美的文字表达功底,文章要易于传播、大众喜闻乐见,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枯燥论文。

推动国家的进步是媒体恒久的事业。“不要让暴风雨来得太猛烈了”应该是媒体评论坚守的原则。《新京报》评论,不图超高分贝的一时之快,希望以娓娓道来的声音,构成一个“气场”,让读它的人得到一些感悟,从而约束自己、提示别人;也因此,媒体评论才有恒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能想到的与恐怕想不到的 下一篇:给读者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