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时间:2022-10-18 02:36:58

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摘要: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近几年来,科普旅游已经在我国各地兴起,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但是科普旅游理论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对科普旅游概念、资源、内容、特征、意义及区域科普旅游、专项科普旅游等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科普旅游文章数量少、级别低;案例开发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等方面。未来科普旅游研究要重视科普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找准科普与旅游的结合点,开发科普旅游项目,构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科普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旅游;科普旅游;专项科普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3-0049-07

科普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目的的特殊旅游形式。科普旅游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新型科学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的诞生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科普旅游由此产生。经过80年的发展,科普旅游开发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科普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在科普主题园、科普展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我国的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发展形势良好。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为中心,包括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其他30多个景点在内的科普旅游网络。在上海,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地震台、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室、实验室、陈列室等,形成了许多实力雄厚的集科普、科研、旅游于一体的场馆或单位,如上海地震博物馆、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上海浦东气象场馆等。另外,我国其他地区也相继认识到科普旅游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开展科普旅游,如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武汉大学生物馆等也向游人开放。四川绵阳拥有的“两弹”研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的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和部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旅游资源,自1999年对游人开放后,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

在实践上,我国科普旅游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兴起,但是,在理论上科普旅游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本文意在对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从中得出未来科普旅游研究的启示。

一、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

(一)科普旅游概念的研究

由于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科普旅游概念的界定是科普旅游研究的基础,而出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专家学者的论述也有所差异,形成了众说纷纭的状况。关于科普旅游,目前尚无准确完整的定义。有些学者从产品角度,有些学者则从发展理念的角度分别对科普旅游进行了定义。即使同是从产品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由于对科普旅游资源认识的不同,也形成了他们各自对科普旅游产品的不同看法,下面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从资源角度对科普旅游进行界定。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指出科普旅游就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科普知识讲座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范新宇提出科普旅游是以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寓教于游的旅游方式,使游客领略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从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且达到身心锻炼,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的旅游方式。

从产品角度对科普旅游进行界定。李裕红、陈怀宇提出科普旅游是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水平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角度对科普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如刘霁堂提出旅游科普的概念,认为旅游科普即借助旅游的企业化经营机制整合科普事业,以增加科普设施投资,提高科普产品质量,提升科普人员素质,激活科普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创建科普资源,发挥科普效益,实现旅游业和科普事业的双赢。

根据界定范围不同对科普旅游概念进行阐述。如李绍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科普旅游的概念进行理解。他认为狭义的科普旅游是指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而广义的科普旅游则是指凡是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旅游形式均属科普旅游。

从两种角度对科普旅游概念进行综合性的定义。如邓伟、苏阳等在定义科普旅游的概念时,借鉴了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认为科普旅游可以从两方面来定义,它既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从产品角度看,科普旅游指的是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其目的在于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是以旅游活动为载体,在旅游产品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使游人在旅游过程中身心受到陶冶与熏陶,提高游人素质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从发展理念上看,科普旅游是指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科普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准则,用以指导旅游地整体发展方向。

(二)区域科普旅游研究

区域科普旅游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研究立足于一定区域,多着重对某一区域的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曾经主持完成“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项目及著作《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某一区域科普旅游的研究。项目及著作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分区进行了划分,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东北地区科普旅游总体规划,并且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进行了分专题研究。研究专题涉及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景观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冰雪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火山熔岩地质地貌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关东文化和革命历史纪念地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及国企改革成果科普旅游规划、东北地区滨海与海洋知识科普旅游规划等方面。这是我国首次也是至今以来对区域科普旅游进行的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对以后科普旅游研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继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的研究之后,还有其他学者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进行了研究。李绍刚在硕士论文《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研究了科普旅游的相关理论,如科普旅游的内涵、界定,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型等。他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对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并且提出了吉林省科普旅游分区发展的观点。刘丹、刘元晨在《对沈阳科普旅游开发的思考》中,分析了沈阳科普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沈阳科普旅游开发对策,对策中提到整合科普旅游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普旅游线路等。

谢雨萍、耿文辉在《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中,以桂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型及主要特色,并提出了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的对策。

(三)科普旅游资源研究

关于科普旅游资源分类及分区的研究。李绍刚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建立了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具体分为天文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产景观和现代人文景观等7个主类,其下又分为21个亚类,69种基本类型。并且,在此文中,研究者还提出了科普旅游资源的分区原则,即资源相对一致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与行政区划相对协调原则、综合性原则、旅游中心城市合理配置原则。唐顺英在《山东省科普旅游资源特色评价及其分区研究》中建立了山东科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其中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景观、生物景观;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产景观、民俗景观、人工科普场馆、现代科技园区、科学研究场所等。袁平在《河南省科普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分布研究》中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提出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黄河旅游资源、武术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并且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市场开发潜力及分布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于科普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目前,对科普旅游资源的评价仍以定性评价为主,邓伟、苏阳等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主要是对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别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主要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地资源进行了评价。这是关于科普旅游资源评价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李绍刚在其硕士论文《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对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特色评价、地域结构评价、质量等级评价。任远在《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中对贵州西北部的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赤水丹霞是高原峡谷型丹霞大观园,赤水丹霞是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而关于科普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目前几乎没有,科普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学者进行研究,科普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体系亟待建立起来。

(四)科普旅游的内容和特征研究

于洪贤、何卓、朱井丽在《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中指出,科普旅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容包括现代农业观摩活动、海洋探秘活动、天文观象活动、影视科技活动和工业基地游览活动等;形式有领先科技游、文化科技游、海洋生物游、天文气象游、农业科技游和影视探秘游等。科普旅游具有内容主题专一、方式新颖、参与性项目多、蕴含知识丰富、效益性高、带动性强等特征。梁锡儒在《科普旅游:一个新业态》中,指出科普旅游涉及工业、农业、环保、气象、天文等领域,内容十分丰富。他指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景点、科普示范基地及科技旅游专业都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内容。

(五)科普旅游的意义研究

周捷在《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中指出,发展科普旅游有利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刘丹、刘元晨在《对沈阳科普旅游开发的思考》中,同样认为科普旅游有利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另外,他们还提出科普旅游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普旅游有利于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刘艳在《沈阳科普旅游的现状及对策》中还指出科普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段宁、吴高盛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产业》中指出发展科普旅游产业可以科普和旅游双赢,发展科普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城市品位。晓洲在《科普旅游走俏中国》中提出科普旅游能够增长人们的见识、开启人们的心智,能够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对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六)专项科普旅游研究综述

1 地质科普旅游研究

在科普旅游文献中,关于地质科普旅游研究的文章较多。王雨昕在《我国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研究了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我国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对策。杨廷锋在《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中对喀斯特洞穴及化学沉积形态、水文景观、地层剖面、自然灾变遗迹等的科普价值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喀斯特科普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喀斯特科普旅游开发的对策。杨廷峰在《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初探》一文中对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类型、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类型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及遗址、地层及地质剖面、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和奇峰异岭、土壤景观和农业生态地质、金矿矿址地质、地质灾害遗迹、人文地质景观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意识差,开发度低;开发管理和科普水平低;区位优势差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对策,作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参考。陈锐凯、钟学斌、孙志国在《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研究》中,分析了岩溶地质资源的科普旅游开发价值,提出了咸宁岩溶地质资源的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他们将岩溶科普旅游模式划分为三个等级:初级模式、中级模式、高级模式,不同等级的模式有不同的针对对象、科普旅游内容、科普旅游方式。施广伟在硕士论文《基于模糊数学和Dijkstra算法的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中,选择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为具体对象,以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地质遗迹价值,通过专家问卷分析辛苦度指标,运用运筹学最优路径算法计算出最优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董晓英在《基于游客感知的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开发研究》中,利用Excel、Spss分析软件,建立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游客感知测评指标体系,对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游客感知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游客感知状况,以指导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于雪剑、杨晓霞、程永玲以重庆万盛部级地质公园为例,提出并分析了乡土科普教育、教学实践科普教育、普通游客科普教育三种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梁留科等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对策项目中对我国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并以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典型案例,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科普资源的科普价值、开展科普旅游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并提出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对策。

2 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研究

李裕红、陈怀宇在《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中基于对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优势及不利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开发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挖掘科学内涵、扩展旅游线路及建立标牌系统、建立游客中心和科普展览馆,注重岗前培训,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开发科普旅游市场。范新宇在《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中,分析了广西花坪部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机遇优势等,并且提出了科普旅游开发模式,即发展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气象科普、地质科普、天象科普、生态学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梁留科等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对策项目中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并以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作为典型案例,研究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及科普旅游的资源优势,并且进行了分区研究,如原始森林科普区、珍稀动物科普区、地质科普区、水体科普区等。

3 植物园科普旅游研究

李朝仙、孙先凤、杜靖川在《昆明植物园科普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中,对昆明植物园科普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葛玉珍、黄仕训等在《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中分析了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加强园林景观建设,提高科普导游素质,完善科普旅游设施,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开发客源市场等途径进一步深入开发桂林植物园的科普旅游工作。王英、孙建兴等在《浅谈麦积植物园发展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分析了麦积植物园发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森林生态旅游为载体,建设精品科普旅游项目,发展特色科普活动,加强园林景观建设,提高科普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科普设施,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深入发展麦积植物园的科普旅游。梁留科等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对策项目中对我国植物园科普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我国植物园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戚瑞静、梁留科等在《中国动植物园科普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从资金来源、科普设施、科普队伍、科普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动植物园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动植物园开展科普教育及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七)其他学科理论在科普旅游中的运用

以上分析的是目前已有的科普旅游文献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其他学科理论对科普旅游进行了研究。如王雨昕在硕士论文《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研究》中利用剧场模型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畅爽”理论等对科普旅游体验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范新宇的硕士论文《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的高校学生科普旅游开发研究》中,研究认知心理学在科普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认知心理学在科普旅游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在参与性活动中的应用、在科普旅游项目中的应用和在科普旅游宣传设计中的应用等。

二、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旅游文章数量少、级别低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科普旅游”选择“篇名”分别进行对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检索,时间范围是1998年至2012年,检索结果如下:

数据显示,科普旅游的文章较少,并且很多为会议、宣传报道类文章。我国研究科普旅游最早的文献是1998年的《科研事业硕果累累科普旅游充满活力――林海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新发展》。最早的文献也不是从科普旅游理论入手研究的,而是基于个别案例的研究。从2000年到2012年的国内科普旅游文献时间分布表反应的趋势(如图1),可以看出科普旅游文献总体基本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趋势,其中有“高峰”,也有“低谷”,如2007年达到了18篇,2010年达到22篇,这都是产生文献比较多的年份,“低谷”年份如2011年,只有9篇文献。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关于科普旅游的研究还没有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率是极不稳定的。

通过查阅科普旅游文献,发现科普旅游的文章所载的期刊从整体上来说级别比较低,基本上没有SCI、EI、CSSCI来源期刊。这反映出科普旅游的研究目前高质量的文章还较少,研究的深度还比较浅显。

(二)案例开发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

经统计分析,在“科普旅游”161篇研究文献中,案例开发研究有108篇,占总量的67.08%。案例开发研究一般以某一区域的某一种科普旅游模式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甚至完全意义上的理论研究还没有,有的文章将理论研究作为文章的一小部分。这就造成了目前科普旅游研究在理论上的严重不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对科普旅游、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等知识的统一认识,科普旅游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等的研究少有学者进行。理论研究的不足,大大降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

在科普旅游文献中,基本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依赖传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统计法在科普旅游研究中应用很少,只有王剑、彭建在对龙宫风景区的科普旅游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了一些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现在我国有关科普旅游的数据资料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虽然定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国内外旅游研究中越来越重视模型构造、指标建立、数理统计分析的应用。科普旅游作为旅游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要真正发展成熟起来,必须高度重视定量分析方法,比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三、国内科普旅游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的分析,总体来说,我国对科普旅游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相关文献较少,基础理论研究较少,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尽管目前不少学者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科普旅游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科普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但是为了实现研究的规范性,需要构建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在内的知识体系。在构建科普旅游知识体系过程中,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借鉴发展比较成熟的其他旅游形式,比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借鉴这些研究领域的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并且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科普旅游具有多个学科的性质,可以借鉴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尽快构建起科普旅游的知识体系。

(二)科普与旅游的结合点研究

科普旅游是科普和旅游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那么,研究科普和旅游的结合点也是科普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以“场所”作为结合点,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对外开放,就是在开展科普旅游。另外,目前已经形成的旅游景区也可以强化科普旅游,例如,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地质公园等都是开展科普旅游的很好的场所。以“产品”作为结合点,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一些科普展教品、科普旅游纪念物等,这主要是内容产品的设计;还可以在旅游景区设置科普休闲中心,开展科普艺术表演,这主要是服务产品的设计。除了“场所”和“产品”,还可以思考更多的科普与旅游的结合点,这是值得学者去继续深入研究的。

(三)科普旅游项目开发研究

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最终都是要回到实践中的,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科普旅游项目的设计及开发是开展科普旅游的最终落脚点,所以,特色专项的科普旅游项目也是研究的重点。如传达地学知识的地质科普旅游,可以设计登山探险旅游活动以及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家庭游;传达植物知识的植物科普旅游,可以设计植物游园会等。这些科普旅游项目需要进行深度开发研究,另外,由于人们传统上认为科普本身具有专业性、深奥性、枯燥性的特点,在科普旅游项目开发研究过程中,要加强科普旅游的体验设计,这样才可能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虽然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但是仍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框架和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全国不少景区,尤其是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已经开展科普旅游,显然,学术界已经滞后于业界实践。认识科普旅游的内涵、尽快建立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使科普旅游从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的景区治理模式,既能为科普旅游决策提供科学数据,又能为未来科普旅游景区指标核查、减排项目合作等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五)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度是很活跃的。目前,公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应实现与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科普旅游的研究同样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例如,地质科普旅游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地质、地貌进行保护,因为有的地质地貌是历经上亿年形成的结果,一旦毁坏,就无法恢复;植物科普旅游活动中,尤其是专业游园会、植物展览会等要注意对珍贵物种的保护;在开展民俗科普旅游中,要在现代化包装的同时,注意民俗的传承性,不能使民俗活动失真。

(六)科普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科普,作为一种提升国民素质的公益教育活动,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旅游则是市场经济的宠儿,两者联姻,发展科普旅游,等于给科普推广安上了市场的轮子,那么,科普旅游产业问题的研究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了。按照一般产业的研究思路,科普旅游研究应从科普旅游资源的定义、评价和开发,科普旅游规划,科普旅游项目设计、市场化宣传及运作,客源市场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列方面进行综合的和整体的研究。

上一篇:耗材管理黑洞 下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