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读音有争议的字一个“说法”

时间:2022-10-18 02:18:38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字的读音有争议。这种现象文言文更为严重。这些字的读音,涉及古今语音的异同和古书的读音问题。 各类工具书和教材教参对这些字的读音都没有统一标准,有的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人教版教材上甚至出现了很多读音错误。给读音有争议的字正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宜取百家争鸣之态度,而应顺应语言发展的趋势,修订这些有争议的读音。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争议字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读音有争议的字,其中又以文言文居多。这些字的读音,涉及古今语音的异同和古书的读音问题。这些字究竟该取哪个读音可谓众说纷纭。语文教材和教参对这类字词的读音也是模糊概念。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胜”,苏轼《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中的“胜”,有人认为该读shēng有人认为该读shèng。《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胜”有两个读音:一是shēng,同肽,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一是shèng,这个读音的语义比较丰富,按照诗歌的意思,应该解释为‘能够承担或承受’。这个语义读音的注解是shèng(旧读shēng)。《古代汉语字典》“胜”也有2个读音,shēng的语义有二:一是禁得住,受得起;二是尽,完。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中的“斜”字读音也是有争议的。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上均注为xié旧读xiá。因为取古音才能与诗中韵脚相同。可是,在现代汉语中“斜”却只有一个读音xié。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关于“裳”字的读音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读cháng,依据是《辞海》注“裳”为cháng,并且正举“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说文解字》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注读‘常’。”从文字发展关系上来看,“常”与“裳”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裳”在古代汉语当中只有一个读音cháng。由此看来,这个字在以上诗文中读cháng似乎是证据确凿。然而,还是有人认为它应该读shang。一则《现在汉语词典》中“裳”只有一个读音“shang”。二则如果取读音cháng,“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上一句 是阳平,下一句也是阳平,明显与诗词的韵律不符。另外从诗的内容来看,如果取读音cháng,那就得去古意“下衣,衣裙”。听到猿鸣叫的声音,哭得把裙子都打湿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这些字的读音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古今之别。笔者在教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有读音有争议的字,我们的教材和教参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各个不同版本的工具书对这些读音有争议的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关于这一点,有些专家是有明确观点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王力,林焘校订)第1040-1041页有这样两段话:

我们通过实践已经体会到不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不了解古代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很难读懂先秦古书。但在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汉语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上面《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已经介绍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第1011页,则十分明确的指出了“斜”的正确读音: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音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了今天已有许多不和谐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和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字的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和谐。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段话的观点很鲜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古今语音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差异会越来越大。古今语音的差异并不会影响我们汉字语义的理解。统一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朗读古诗文是顺应语言发展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些人不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用普通话朗读古诗完全破坏了古诗的韵律美。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不能回避,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最近央视有一档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这个节目中就出现古今字。有些孩子在听写的时候写出来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样,裁判也判定他的书写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古今两种写法都是存在的。古今两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汉字听写大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风向标。国家语言文字专家应该对古诗文中读音有争议的那些字按现代汉语正音。有些字的读音存在古今差异,就应该在工具书上明确标示。第二,各类工具书的校订要统一,要及时。虽说学术讲求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读音上面这点好像并不适用。第三,教材的编订者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编订教材。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简直是错误百出。教材对有争议的读音基本回避了。第四,国家语言工作部门可以多开展类似《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活动来普及汉语。

传承语言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一项历史使命。规范汉字是所有语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给读音有争议的字“正音”势在必行!

上一篇:出口纺织品与Oeko―tex? Standard 100(2015) 下一篇:小鳄鱼乖乖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