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到嘴里不如递到手里

时间:2022-10-18 01:20:34

早期教育,是很多父母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和做法也不同。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看看中美两国面对早期教育在做法上有哪些差异,差异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父母思考的问题。

通过我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我发现,中学生在行为习惯、性格态度上的不足,可以追踪到他的小学阶段;而小学生在发展上遇到的瓶颈,可以追踪到更早前。让孩子发生改变的许多机会,都发生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果早期教育做得好,就能避免日后的许多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个场景:

场景一

地点:中国杭州,西湖边的一家餐馆

人物:两岁男孩宝宝和他的妈妈、爷爷、奶奶

事件:午饭

妈妈把食物喂到宝宝的嘴里,宝宝把食物吐了出来,奶奶马上抓了纸巾替宝宝擦拭被食物弄脏了的脸、衣服和椅子。宝宝一边吃,一边玩,一不小心打翻了面前的小碗,妈妈训斥他,奶奶训斥他。宝宝继续三心二意地吃,一心一意地玩。差不多吃完了,宝宝跳下椅子,满地跑,时不时跑到别人的身边,好奇地探头看别人在做什么。每次,当他准备有所行动时,妈妈或者奶奶都冲到他的面前,把他抱回自己的座位。

场景二

地点: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旁的一家餐馆

人物:1岁3个月的女孩莉莎和他的爸爸、妈妈、奶奶

事件:午饭

爸爸把食物盛到莉莎的盘里,把适量食物放进勺子,把勺子递给莉莎。莉莎接过勺子,显得十分兴奋,她试了几次终于成功把食物放进嘴里,爸爸、妈妈和奶奶为她鼓掌,夸奖她:“做得太棒了!”莉莎也会直接抓起一把食物塞进嘴里,把脸、手弄得很脏,看着她的大花脸,大人们都笑了,莉莎也跟着笑,但没人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当莉莎表现出对食物不感兴趣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随身带的小玩具交到她的手里,陪莉莎玩。

或许,这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生活场景,但一些教育的种子恰恰就在此时开始埋下:

把食物喂到孩子嘴里还是送到他手里?

爸爸妈妈把食物喂到孩子的嘴里,对于孩子来说,吃就变成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行为,难以有他自己的发挥和创造。爸爸妈妈把食物送到孩子的手里,让他自己把食物放到嘴里,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帮助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工具,掌控自己的行动,其中还有挑战,有挑战便有乐趣,成长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

对于孩子的探索是鼓励还是阻止?

但凡是探索,大多数时候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儿童天性喜欢探索,但父母时常因为害怕这个、担心那个,更喜欢把孩子约束在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里。时间一久,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愿意去做了,这个时候,父母又会责怪孩子:“你的胆子怎么这么小?”或者“别人这么能干,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如果在孩子幼年期,父母不愿意承担小麻烦,等孩子长大了,就得承担大麻烦。与其阻止孩子探索,不如引导孩子进行恰当、安全的探索,父母能与孩子一起探索,那就更好了。

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其实,孩子是天生热爱学习的,只是他的学习形式通常不为大人所知。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会观察身边的环境和人,他渴望交流,这个时候的他总是积极、友好并且开放。在孩子不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如果他对旁边的陌生人产生了好奇,父母可以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也是孩子融入这个社会的第一课。

上一篇:骑自行车一定要戴头盔! 下一篇:汉语辞书释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