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条件

时间:2022-10-18 12:37:55

浅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条件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构建和研究,对该模式的实现保障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同其它高等教育类型一样,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也面临着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层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1、5"要素进行了构建和研究,最后对该模式的实现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人才类型不同,其担负的任务也不同: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任务是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将具有专向培养潜质的“毛坯”,培养成具有社会特质的“产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从业品格塑造、专门知识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较高的从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由不同类型的院校来完成,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培养,因此又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本科”和“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其它类型人才在人才品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人才品格: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自信、进取、诚实、守信、较强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业意识、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实验、制图、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它具体涵盖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学科(或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又可将其分为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国际范围来看,主要有通才模式(以美英为代表),专才模式(以法德为代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通专结合的模式。根据我国国情,上述三种模式都有其采纳的合理性,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少数名牌大学由于其生源质量高,办学条件好,毕业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比例较高,应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专才培养模式应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可采纳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为实现其人才培养规格所采取的培养方式。由于人才培养规格涉及到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和体魄诸方面,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中不同规格人才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被关注较多的主要原因。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微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其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人才培养模式又必须主动适应和服从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以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规定。国际上公认人才质量应包括知识、能力和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归纳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目标是“基础扎实、口径适中”,能力方面的规格是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素质方面的规格是综合素质高,具备执业的社会道德标准。由此,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执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能力分析,分别确定各专业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交叉,并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上还要注意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

(三)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为专业教学服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应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同时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间转换。②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比例,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应该高于学术型本科人才,而一定数量的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是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③提高核心(主干)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应该适当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且理论课、实验课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关联,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二次开发性质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作为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实验,应该作为一个模块课程加以系统设计,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④引入跨学科类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工程教育为例,应该引入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树立大工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

(四)教学模式: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社科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比如:工科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可以广泛将现实生产中的方法、技术引入现场教学,即课堂与实验室(实习基地)合二为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法等文科课程,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撰写应用性的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法律等课程,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模拟课堂进行模拟教学;结合项目教学,可以在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学阶段广泛开展模拟现实生产情景的仿真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保障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这种教育思想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反映。某些政策导向,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认识不统一,分类指导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导致了高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建立起准确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才能切实地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科学、准确定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区域性特色

科学、准确的定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区域性”包含两种语境:其一,地理概念语境,即地区、地方;其二,专业概念语境,即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性”同时含概这两种语境。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特点及专业优势,决定了这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特色鲜明。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以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三)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当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考核的完善的用人机制。①人才引进。在学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应当把这种经历视为与学历、职称同等重要。学校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型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②人才培养。目前,不少学校都出台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应当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③人才考核。应该尽快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考评机制,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各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学产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学产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企业技术实习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学产研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再次,要加强在实验室建设中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缩小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差距,寻求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最后,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应首先树立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设立专门的学产研合作教育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型科技合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保障,为此:①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②结合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③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④建立教师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⑤加强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学术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⑥完善对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真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实施,避免操作过程的弱化。

五 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因此,深人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条件,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试论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三角形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