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持扇逐炎凉

时间:2022-10-17 11:15:16

岁已立秋。北京有句老话,说“一立秋,把扇丢”。意思是说,由于天气凉爽,在炎热暑季不离手的扇子可以丢到一旁了,很有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味道。我的一位酷爱收藏的好友。每当盛夏来临都会通过快递送我一把纸折扇。竹质的扇骨,洁白的扇面上错落着几个闲情逸致的阴阳印迹,倒也雅致。

扇子这雅俗皆备的物件,可谓源远流长。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在殷代就有了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距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了。那时的扇子叫“”,从造字方法上就能看出来,那是用羽毛来制作的。设想古人从树叶的摆动联想到了风的产生,于是用鸟类羽毛做成了“”。只是这“”没让人们怎么拿在手中造风用,就变成了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了。

如果说这扇子只是个摆件也不尽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最著名的扇子应该是三国戏里面诸葛亮的鹅毛扇了,它不仅可扇凉,而且还是智慧的化身。只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使用那玩意儿,真正“羽扇纶巾”的是周瑜。南宋的张孝祥填过一首《水调歌头》,其中有“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的句子,可作为周瑜持扇的佐证。曹操也不总是横槊赋诗。他闲来没事也爱摆弄个扇子。传说他常和杨修切磋画扇子的技法,那扇子该是以竹为框,以绢为面的“纫扇”,以罗或纱为扇面的“罗扇”、“纱扇”。

便于题词作画的扇子,最普遍的是折扇。折扇起源于日本,叫“和扇”,与和服是一个系列,穿和服、拿和扇才构成完整一套的正装。和扇传入中国后被文人墨客钟爱。能折叠的扇子除了扇凉的功能外,还增添了显示身份的作用。公子王孙手摇名家略施丹青的折扇尽显尊贵,谁见过挑夫走卒腰里别把折扇的?民国后,虽然折扇平民化了,但主要使用的还是仅限于文化人。劳力者们还是习惯使用棕榈叶做成的“蒲扇”。蒲扇的用途很广泛,不仅扇动的风大,还可以当垫子随时席地而坐。日头毒时能遮挡阳光,下起雨来还可以短时间作挡雨之物。至于卖西瓜的摊贩,则往往持把破蒲扇,便于轰赶苍蝇。炎炎夏日,街头巷尾人人手中一把大小不一的蒲扇,倒也是地道的市井画卷。

在新版电视剧《三国》中,有一种吊在房梁上,长方形巨大的材质不详的扇子,由人拉拽,使之水平摆动而产生风,能使多人同时纳凉。让扇子不用手摇而生风,古人早就有了创意,只是那时候没有动力,不过是换了个人工的方式而已。至于电风扇不能算是个正经的发明,但传人中国后却是身价倍增,成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早期电影中反映富足之家,一定会有一个“嗡嗡”转动的铁丝罩台扇。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都会省吃俭用地买个台扇。电影《唐山大地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一家买回了一个台扇。对很多家庭而言,第一个家用电器就是电扇。奇怪的是,电风扇由美国人发明130年来,原理和形式,甚至外观都没什么大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吊扇、台扇和立扇。如今,就家庭而言电扇已没有了尊贵和贫贱之分,它不过是个过渡阶段纳凉物品,在普及化了的空调面前,电扇不得不退居二线。

虽说,空调、电扇成为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用电器,但是依然不能让传统的扇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离开了屋子,纳凉的最佳物品还得是扇子。各个旅游景点都会有出售以混纺织品为扇面的折扇,这种扇子物美价廉却难登大雅之堂,有观赏、把玩价值的还得是由名家留下墨宝的纸面折扇。至于小巧玲珑的檀木扇,则属于工艺品的范畴。过去,对品质较高的纸折扇,都会配有扇囊。扇囊上也常有绣上一些字的。最常见的是“有风不动无风动”一句。其中有两层意思:对扇子来说“有自然风的时候不用摇动,没有自然风时才摇动它”;第二层意思是“扇子有风是因为摇动了它,如果不摇动它是不会有风吹动的”。这是在说扇扇子,又何尝不是在暗示我们的为人处世呢?借扇喻人的还有唐伯虎,他有一首题为《题秋风纨扇图》的诗很耐人寻味,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上一篇:扎好钳羊抑阴扶阳 下一篇:干渴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