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正确位置

时间:2022-10-17 09:31:23

摆正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正确位置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效果,具有突出的优势。但也出现了不良倾向。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从语文课堂上多媒体使用的比例、多媒体呈现的时机、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应该摆正多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正确位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正确位置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用得好就有利,用不好就有弊。近年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占尽风流,但很多都是肤浅的,甚至是有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没有搞清多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多媒体的运用走入了一个误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是否能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尤其是后者。这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

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辅助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很多时候需要记住死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做出来可以省很多时间。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加,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实就是审美,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课本里的就是文学鉴赏。特别是诗歌里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借助音乐、美术等多种手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讲的《沁园春・雪》时,怎样体现北国风光?很多学生除了偶尔电视里见,其他也只是想象。多媒体课件就可以通过网上搜寻,课前我剪辑了一组专门介绍北国冬景的图文,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境教学”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只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像学习戏剧单元经典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既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当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少的教师开始希望借助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受,想要学生们热爱语文。可是,学生们只保留了“三天新鲜”,又回到老样子,任你老师的课件如何多样,如何丰富,他们依然无动于衷。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新面貌走老路”。这其中的原因又何在呢?

首先,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时候,依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依然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成为学生的学具。这是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互动”,学习者联系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同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修正。另外,教学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时时存在,学习者需要与教师合作。我们的老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只停留在“辅助”教学上,很难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有这样一个教例:

有一位教师教学《荷塘月色》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荷花的“袅娜”、“羞涩”之形态,使用“动画”设计了荷花摇摆、开放的情景,在全屏的荷叶背景上,一支荷花慢慢长出,然后就不停的摇摆。有人认为“如此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感知深切”,但我想,这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热闹起来,却无法使学生欣赏到“文本”学习的美感,也不足以激起阅读的兴趣。

教例(1)走进了一个“误区”:一味用多媒体来重新包装课文,用图像代替学生想象,影视代替对语言的品味。

语文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不能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而是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其实很多时候的语文课不用课件的效果会比用课件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有些老师在做课件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比如,有的老师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鸟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着翅膀,一个问题答对了,不但给予一阵掌声,还给来一个摇头换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

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何况还有“辅助”二字限定。

怎样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最完美的融合,我们不能让课件作主导,教师跟着课件讲课,学生跟着课件学习,教学不能因课制宜,教学过程固定。一旦出了故障,课件不能播放,课堂就会瘫痪;我们也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对着凉冰冰的机器,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热情,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所以摆正多媒体的地位,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在开展语文多媒体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问题。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补充的手段。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决定了使用比例不能过大,呈现时机也不能随便。比例过大,就会喧宾夺主、鸠占鹊巢;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多媒体使用比例到底多大才适宜呢?在什么时候呈现最恰当呢?

我总觉得,语文课上无限制地使用多媒体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候,反而是适得其反。这提示我们必须要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比例,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比例一般不能超过10%。

多媒体呈现时机必须依据教学的需要。从语文课堂结构来看,导入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能需要多媒体辅助,因为导入阶段的学生尚未将兴趣和动机定向于所学内容,在这一阶段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结束阶段的学生可能身体疲惫,注意力涣散,此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双边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形成教与学的高潮,学生思维处于极度亢奋、活跃的状态。课堂有了高潮,学生就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思维就能迅速准确把握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兴趣乏味而沉闷时,我们就得调节学生的心理,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调节。

例如教学《天山景物记》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把学生带到数千公里以外的西北边疆,去做‘实地’考察……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我们还可以在教学的高潮处戛然而止或放一段轻音乐,给学生留下悬念和联想的余地,这就是一种调节。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势是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这也是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别。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必须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真正的学习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的作用再大,也仅仅是个辅助。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手段,那又是对教师教学的辅助,其价值和意义又在其次了。我们必须合理选择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摆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位置,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余晓泉.马宁.何克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学语言教与学.2002.12.

上一篇:语言美,语文教师永恒的魅力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