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10-17 08:54:25

14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 手足口病;重症;儿童;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77-02 中图分类号:R 725.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72

手足口病(HFMD)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除了轻症表现外,可并发严重的神经系统表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1],死亡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2010年4月~7月百色市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市卫生局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市级专家学习新版诊疗方案,组织收看视频会议,通报疫情;我院主管领导及职能科室领导每天巡查病房,发现危重症,立刻组织院级会诊,制定治疗方案。我院儿内科共收治1146例,其中重症124例、危重症16例,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135例康复出院,5例因入院时病情危重,在2~8 h内因呼吸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重症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3]。男86例,女 54例,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3.6岁,病程7~14天,平均10.5天。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除手足口腔、肛周出现疱疹、斑丘疹外,均有精神差和不同程度发热(37.5℃~40.4℃);呼吸急促或困难39例;口唇紫绀32例;两肺广泛湿性音20例;口鼻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5例;心率增快108例,心率减慢3例;四肢冰凉、皮肤花纹29例;四肢抖动或易惊116例;呕吐42例;抽搐8例。血糖最高值达30.6 mmol/L,最低为2.8 mmol/L;平均16.7 mmol/L;心肌酶谱异常48例;血气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脑电图检查异常48例;经腰穿行脑脊液检查,均支持脑炎诊断;咽拭子分泌物病毒分离确诊EV7l感染96例,柯萨奇A16感染9例,其余未分病毒类型。

3.治疗原则 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①20%甘露醇0.5~1.0 g/kg,每4~8小时一次,20~30 min注射完毕。②甲基泼尼松龙10~15 mg/(kg•d)冲击治疗。③静注丙种球蛋白2 g/kg,分2~3 d给予。④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能量合剂、护胃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呼吸功能障碍时,予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4.治疗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10.5 d,治愈出院135例,其中16例危重症使用正压机械通气辅助呼吸;5例因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出院患儿随访1~3个月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护理措施

1.加强消毒隔离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染,一旦确诊,按丙类传染病处理。患儿安排在相对集中区域,病室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并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位及地面。接触患儿的被服、床单用后交洗衣房处置,不宜清洗的暴晒2~4 h;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每人专用体温计,用后消毒;控制探视人员,禁止儿童到病房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流水洗手。

2.对症护理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波动在37.6℃~38.5℃ 52例,38.6℃~39.0℃ 46例,>39.0℃ 42例,热程3~5 d。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必要时用亚低温治疗,严格控制体温,密切观察伴随症状。本组4例高热时出现惊厥,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用压舌板包裹纱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并约束四肢,上好床栏,遵医嘱给镇静剂及退热药,出汗时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和床单,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以防体温骤退导致大汗引起虚脱。

3.做好急救准备EV71型感染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可迅速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常常在短期内死亡[4],本组病例咽拭子分泌物病毒分离确诊EV71感染96例,占68.5%,其中3例患儿病情瞬时发展变化,使得医务人员措手不及。因此,要防止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阻断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的发生,必须提前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一旦发现危重症征象,及时和ICU医师联系,确保患儿能迅速顺利转ICU救治。本组16例危重症患儿都能及时迅速转入ICU,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采取各项治疗护理措施,11例治愈出院,5例死亡。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神经系统:观察患儿 (尤其年龄<3岁)有无精神差、烦躁、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医师行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频繁呕吐的患儿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留置胃管及导尿管记录24 h出入量,禁止压迫膀胱排尿,以免颅内压增高。本组1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表现,经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儿能得到及时处理。

(2)心血管系统: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出现花纹,心率增快或缓慢,血压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等。本组心率增快108例,心率减慢3例;四肢冰凉、皮肤花纹29例。立刻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30 min内滴注完毕,及时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山莨菪碱、多巴胺、米力农等;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流量为0.5~2 L/min,或面罩吸氧,适量给予镇静剂。协助做床边心电图,查血气分析、心肌酶、电解质等,应用能量合剂,加强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本组4例心率过快,达220~270次/分;2例高热>39℃,但心率相对偏慢仅76~96次/分,心电图明显异常,经过及时处理上述症状均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3)呼吸系统: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节律,有无烦躁不安、面色发绀、胸闷气急、咳嗽喘憋和肺出血等。若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模糊为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表现,如病情继续发展,出现皮肤苍白、湿冷,有濒死感,双肺湿音,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X线摄片见双肺大片浸润影,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晚期表现。此期病死率为 80%~100%[5]。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通知ICU做好急救准备。5例因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出院宣教 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嘱出院2周内勿到幼儿园、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建议居家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致机体抵抗力差而再次感染;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毛巾、衣物、被子等勤洗、勤晒,饭前便后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奶嘴餐具使用后充分清洗、煮沸,保证清洁干净。

总之,重症HFMD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每位护士掌握重症及危重症的早期征象,提高对病情进展的预见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干预,是整个治疗护理过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8):464-466.

[2]冯美丽.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年版).

[4]吴金霞,韩明锋,张祝娟,等. 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7):1830-1831.

[5]杨智宏,朱启铬.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 648-652.

(收稿日期:2010-09-13 修回日期:2010-11-11)

上一篇:强化住院酒依赖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下一篇:鼻内镜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