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永远鲜活

时间:2022-10-17 07:21:16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其承载传续功不可没。下面,就我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及面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又应做哪些思考和工作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艺术课堂

人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伟大文化,组成了人类文明史。我国的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的长河中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哲学、艺术、科学、经济以及各地特有的手工技艺都与世界其他民族有着完全的不同之处。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现行教育体制如何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作为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师在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重大课题上,有着应尽的使命与义务。我们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重要的教育阵地,让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梳理我们日渐模糊的文化根脉,让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在厚重的民族文化根脉上学成正果、枝繁叶茂,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让古老的文化鲜活我们的血液,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

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而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西方主流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越来越为全世界所接受,这股“西风”的影响似乎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失了自我,本该属于我们本民族的精气神儿也似乎被全球化进程所吞噬。这一严重的后果不得不让我们担忧,而面对这些新新人类般的青少年,面对国家的未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他们清楚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只有做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人,将我们的根深深扎在这块养育我们的富饶、神奇的土地上,才不枉自己血管里流淌着的民族血液。

2006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了大型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节目。我将录好的长达四个小时的部分现场直播与同学们分享交流。长城、故宫、兵马俑、避暑山庄;古琴、昆曲、木卡姆、蒙古长调;第一时间,全景展现四川成都金沙古蜀国文化考古发现的盛况;同时十五路记者,奔赴内蒙古、、贵州、河南、上海、天津、北京、海南、澳门等地区,报道那里的文物保护情况,深度探寻文化遗产瑰丽宝藏。这一个个人类的奇迹,这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当同学们亲耳、亲眼、看到、听到那千年文化的神韵时,无不赞叹祖先留下的无价瑰宝,那份对本民族文化的感动像一块柔软的丝巾轻轻地擦拭着曾落在我们心灵的沙尘。这种根脉的探寻,让民族的血液在全身沸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增强是对他们灵魂的一次洗礼,对他们人生航行方向的正确指引,更是为国家的发展与兴旺,凝聚力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艺术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011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正式通过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在宣言中指出: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多元,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尽快解决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尤其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中应当加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知。

全国各地在2006年6月10日这一天都相继开展了文化保护的宣传活动。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活动日当天,成都市群艺馆的小广场上早早地为孩子们布置了剪纸、树皮画、蜀绣等20余个民俗展示摊位。来自东城根街小学的同学们看得雀跃不已,他们在蜀绣摊位前流连忘返,在木偶小舞台前驻足欣赏。孩子们在一幅画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画的百米画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现场还有演奏的古琴声和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有的同学还咨询如何学习古琴的演奏。一位同学在签名后说,原来,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他将会把今天学到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讲给好朋友听,让他们一起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成都孩子如此感兴趣地对待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开心地学习过程中大有收获,得益于这次文化保护的宣传活动。试想,平时我们的课堂,学生对红色歌曲的一无所知与对港台音乐的痴迷;对民族音乐的嘘声四起与对流行音乐的过分崇拜;还有学生在音乐课堂的无精打采与课后的想唱就唱,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对艺术的辨别能力与鉴赏能力不是学生自己,而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给予他们学习的空间太小了,我们给予他们的学习方式太单一了,我们给予他们学习和了解本土文化的氛围太少了。那我们该如何引领他们学习艺术,感悟艺术、传承艺术、发扬艺术呢?

1.我们的教师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我们的艺术课堂才能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在民族文化的引领下,真正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2.利用校园这块圣洁的育人阵地,结合中国首届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大力做好热爱民族文化的宣传,创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学习本土文化的良好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办法就是人与人的传承,就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艺术的课堂。

4.我们还应重视文化多元化。我们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否定。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文化有其优秀的精华,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可以代替另一种文化的,可以说文化的多元性是世界文化最精彩的特色,失去了文化的多元性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类文化的特色。我们应告诉年轻的一代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本民族的根枝上的创造才能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世代永葆。

三、呼唤全民参与,守住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我们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不仅是高等教育、还包括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社会教育和党校的干部教育、扶贫中的扫盲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应参与进来。

我们各地政府也应及时出台本地区的相关保护制度,并专项拨款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遗产保护与研究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对本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研究。还可开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办学,提供一个了解与学习的平台。就我市艺术领域的学习情况,钢琴、拉丁舞、萨克斯、小提琴、书法、绘画的学习者是趋之若鹜、门庭若市。而面对古琴等一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昆曲等大量的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以及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等都期待各级政府与全民的共同关注。如能有这些培训班的成立或组织教师出外学习的话,也能为后继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设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构建一个从上至下、从点到面的、整体的、统一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认识,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全民等各方面的互动协作,共同创设一个面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性与健康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环境,做好这项关系到民族群体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从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是自然进化赋予我们的精神,是自然界的神奇造化和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彩的生活飘过的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今天,当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站在另一个角度重新检视大自然和先民留下的一切时,我们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传承未来的重任在肩而感到任重道远。但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时,我们得郑重的承诺,我们一定会守住这份精神家园,尽心尽责地将这伟大、丰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让这份古老永远鲜活,让这份古老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上一篇:唐桥 酒入愁肠 下一篇:奥巴马的第二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