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的情景教学法

时间:2022-10-17 07:13:07

国情教育的情景教学法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其中第三部分涉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认清我国国情、领悟我国奋斗目标,培养高度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灌输,使国情教育课变为知识落实课,使学生失去了解我国国情的热情与兴趣而变为存贮知识的机器,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符合国情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呢?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国情教育的有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对事实性知识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对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以建构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范围很大且仅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他们多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仅仅局限于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和实验,而未产生探索这些现象背后原因的需要。这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使如何激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国情教育中的一个难点。

情境教学法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并适合国情教育的内容。下面就以笔者在有关环境与资源的国情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其核心是创设情境。因此,在国情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事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事实情境,就是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选择多种形式的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例如,笔者在进行我国环境、资源国情教育时,做过一节题为《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研究课。依据学情以及对教材的重新整合,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回眸我们曾经的家园”“盘点我们现实的家园”“审视我们现实的家园”以及“拯救我们现实的家园”。

在环节一,笔者主要以两段视频“美丽的大自然”和“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类活动给大自然与人类自身带来的破坏,让学生在对比中归纳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在环节二,笔者出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关于我国环境污染、我国十大环境问题的案例,结合案例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做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与发展形势。第二组图片是与我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基本状况相关的,并且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的排位的图表。这样做旨在通过数据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并归纳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视频与图片创设的事实情境,展示出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现实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丰富了教材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国情的内容,改变了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感悟并思考。这种采用适当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学习情境的做法与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具体的事实情境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思考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讨论与求知氛围。

例如,在环节三,笔者在为学生提供水污染、镉大米、铅中毒的案例后,进一步创设了一系列相关问题:1.通过事例简单概括一下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2.造成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人为原因何在;3.上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从归纳、概括事实到进一步寻根究底再到最后的启示思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案例情境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梯度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国情教育时,首先要熟悉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国情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国情知识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案例情境,设计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及思想情感等。

(三)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谈论交流,多变互动,集体探究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情境中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环节四中,笔者从国家、地方政府、个人三个方面讲授面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决心与具体措施。国家与地方政府这两个方面主要是以十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方针为主线呈现各种具体的举措,以表明国家与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个人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师设计讨论题,学生课堂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学生课堂讨论活动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北京市或者朝阳区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突出的问题有哪些;2.从个人角度谈谈,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3.我们能为市政府或者区政府提出哪些建设性的建议。

教师提出高于教材的、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并分享自己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使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关注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真正得到拓展提高。

总之,本堂课分四个环节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国家环境与资源状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做到正确认识并理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觉践行正确的理念。

三、建议与思考

情境教学方式在国情教育中的应用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一)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虚拟性

国情,就是“国家的基本情况”,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历史延续性与具体性的特征。教师在针对国情内容部分创设情境时,应该是客观的、翔实的且经得起推敲与考证的。当然,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可能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流程完全真实再现。因此关于国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虚拟一个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场景。例如上文中有关环节四的设计就属于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虚拟的情境不等于虚假的情境,它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对情境的艺术处理。

(二)教学情境的目标性与情感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服务的。如果教学情境的设计背离了教学目标或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那么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国情教育中的目标性与情感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总之,情境教学能够巧妙地把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与整合;能够把国情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学习并感悟我国的国情,从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环境维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徐慢,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岭南文化抹底色 下一篇:国情教育的“为理解而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