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2-10-17 07:05:27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对策

摘 要: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思维、文化等方面列举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迁移现象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母语的正迁移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负迁移则会起到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促进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干扰。

关键词: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与母语水平相差悬殊,他们在情急之中“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实际上就是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一种。母语迁移属于语间迁移,可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种。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比较相像或完全一致时,往往会对目的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特征存在着特别大的差异时,学习者试图运用母语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来取代第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思维方式、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正是在英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但是,“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Ellis,1994),英汉两种语言仍有相同相似之处。它们对英语习得能产生积极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外语教学者一般都比较推崇创造纯外语环境,消除汉语影响的做法。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教师能在克服母语干扰的同时,促进母语正向迁移,他们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与原因分析

母语迁移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极其常见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母语语言知识的迁移

(1)语音迁移。英语共有48个音素,其中有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而汉语共有36个拼音字母,可形成声母21个,韵母35个。很明显,英语中的音素与汉语拼音语音系统的音素是不完全对应的。对于英语的三对爆破音[b][p]、[t][d]、[k][g],学生读起来难度不大,且正确率极高。因为这些音的很多区别性特征在汉语中已有,而标记区别不多,学生利用母语的发音方法和习惯就可轻易发出。而对于汉语中没有对应音素的英语语音,学生往往会用汉语语音来替代。如everything这个单词,学生就常常读错,因为汉语没有齿间音,对于[?夼][?奁]这两个音,学生很难掌握,他们常常发成[s][z],还有的发成[t][d]。因此,thank就被读成了[s??k],everything就成了[evrisi?]。

此外,方言对英语语音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学生把元音发得比较饱满,而北方的方言特点在英语里就成了开口过大,长短音不分。[e]被发成[ai],[i][?蘧]分别被读成了[ei]和[:],very much就成了[vairei m:t?蘩]。而南方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发音短促有力,往往省略普通话里的后鼻音和翘舌音,且语速也较快。这种特点在英语里就成了元音的略发。

(2)词汇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给学生解释一般名词时,用英语对其进行描述性解释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philosophy”一词,如果将其解释成“thestudy of nature and meaning of existence, reality, knowledge, goodness etc. and various systems of it”,教师哪怕重复两三遍,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而直接用英汉对译的办法,把汉语中相应的“哲学”一词讲出来,效果就要好得多。因为这部分汉英词汇在概念意义上是完全对等的,学习这类词汇时,汉语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然而学生也经常造出这样的句子,“It is very delicious.”(非常美味可口)其实,英语中像delicious,great,glorious这类的词,已经表达了极高的程度,不能再用“very”之类的词修饰了。但在汉语中,这些词却可以用其他的修饰词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学生正是受母语的影响而犯了这样的错误。

(3)语法迁移。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它们在语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无一丝相同之处。在翻译下列英语谚语“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时,学生就很少犯错。这是因为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分类大致相同,少量句子的语序也相同,而这两个英文谚语在语序上和汉语完全一致,学生利用母语的语法知识就可以理解。由此可知,这些母语中已有的语法知识,对学生掌握英语语法是能起到推动促进作用的。

但是,在英汉语之间存在得更多的是差异。具体到语序上,也是相异多于相同。学生常常受母语的影响,按汉语的语序来理解翻译英语句子,如把“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这个英文谚语,按汉语的语序翻译成“所有闪光的都不是金子”,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2.母语思维的迁移

在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时,经常听到学生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来表示自己很忙以拒绝他人的邀请。这句话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中式英语,“have something to do”在英语里是表示有事情要做,而吃饭睡觉也是事情,并不能成为拒绝他人的理由;要表示自己很忙,脱不开身,应该用“I’m tied up”。对于这个句子,学生用的是正确的英语词汇,依照的是英语语法规则,错就错在思维方式是母语的思维方式。母语思维在语言习得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母语思维的负迁移现象并不意味着它对英语学习只能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当碰到不太熟悉的表达形式或句法结构和语义较为复杂的长句时,学生往往要借助母语思维才能理解。他们先把不熟悉的英语词句翻译为熟悉的母语词句,使意义更快地存储在大脑中。这样一来,英语词句就能更有效地和相关意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加快理解的进程。由此可见,母语思维对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英语是有所帮助的。

3.母语文化的迁移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汉语的“四只眼”与英语“four eyes”在形式、内容上均对等,两者都指戴眼镜者,而且都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表达法;在习语方面,有“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等等。对于这些中英文相似或相同的表达,学生理解起来是不困难的。母语文化对其语言习得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现象,中英文化间更大的是差异,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历史典故、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交流中,经常因为不懂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而犯错。例如,他们经常会随意询问外籍教师的年龄、收入、一件东西的价格,这些在西方人眼中是隐私的问题。而这种文化上的无知往往比语言错误更让人难以接受。

三、在教学中的对策

1.加强英汉对比分析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

吕叔湘先生(2005)讲得好:“英语是咱们的外语,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要是我们不帮助学习者去比较,他们自己(除非有特殊学习环境)会无意之中在那比较,只见其同,不见其异。”王力先生也认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语言的比较教学。在大学英语的语音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正学生的发音,这就需要比较汉语和英语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针对那些容易受汉语发音影响的英语音素进行重点教学,如[θ][e]这两个齿间音。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等各个方面的异同,最大限度地减轻汉语负迁移对词汇习得的干扰作用。对比英汉语的异同,可以让教师预见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适当使用汉语,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在我们现行的英语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母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教师都倡导学生用英语思维,而撇开母语思维,忘掉母语;学生们也都信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学习外语时应尽量忘记自己的母语。”因此,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英语思维环境,全英语教学倍受推崇。

然而,这种完全摈弃母语的教学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基础(桂诗春,1992)。母语知识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抽象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外语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美国语言学家Richard Schmidt认为,一个人是否能用外语思维是一个程度问题。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大多只是中等水平的英语习得者,他们也不具备英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求助于母语思维,借助于母语知识,吸收二语新知识,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织、融合。”(Selinker,1992),这是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必经过程。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英语学习的这一特点,尊重这一语言习得规律,在课堂上,对那些在概念上难以把握的事物,对那些在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较为复杂的句子,适当使用汉语来加以解释,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3.树立文化意识,加强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和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第二语言本身带来的语言障碍是明显的,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阻碍更不能忽略。语言教育家Lado指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谷启南,1988)。由此可知,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

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也缺乏文化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单词、学语法、做练习上。要扭转这种局面,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和敏感性。这样,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文化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词汇语法时,介绍其文化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差异。在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留意积累有关文化方面的信息。

四、结语

母语迁移体现在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分析其成因和影响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许多启示。教师应正确认识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正负两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可片面强调母语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正迁移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共性,排除并克服母语的干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谷启南.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88,(9).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词语的内涵意义探微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