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画家人物艺术创作研究

时间:2022-10-17 05:40:06

对女画家人物艺术创作研究

每次给学生讲艺术家这一章节时,我总是要重点讲述两个人,一个是梵高,另一个就是潘玉良。不知讲了多少遍,但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从2005 年的夏天起,我开始了对潘玉良的研究。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及美术教育史中有许多被忽略或是被歪曲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艺术家,更是处于艺术史记载的边缘。女作家石楠的成名作《画魂——张玉良传》,自1982年问世以来,形成了一股潘玉良热,并且在这些年中数十家电台连播,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6年过去了,对潘玉良的认识上,仍停留在对潘玉良的意识形态的评价上如:不屈不挠的人生拼搏,与世俗抗争等等,而对她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谈的很少,对其艺术创作研究,就显得更加稀少,所以研究潘玉良的人物艺术创作,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艺术道路

潘玉良的绘画艺术道路,与其他艺术家一样,都经历早期的学习,中期的探索,最后的成熟这样一个过程。

她以女性画家与生俱来的细腻、敏感天性,娴熟地运用线描的粗细、轻重、虚实、顿挫,笔简意深、造型准确地表现出人体的姿态。令色彩与线条这两种迥异的绘画语言互相依存、水融,得到了耐人寻味的结合,呈现出既秀美灵逸而又坚实饱满,极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但富有挑战性的她并不以成功为满足,在掌握各种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她又独辟蹊径,尝试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毛边纸及桑皮纸上作画,并渐趋形成稳定的个人风格。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彩墨画,在发挥油画背景烘染和后期印象派点彩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中国民间艺术质朴、浑厚的气韵,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彩墨画中。

晚年的潘玉良还创作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作品,纷繁鲜亮的大块色彩堆积与细劲柔缓的线条勾勒相得益彰,蕴含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与诗情,又兼具西画夸张的构图、绚烂的色彩和强烈的律动感,使人美不胜收。

二、潘玉良的人体艺术

就潘玉良艺术创作来说,她存世量最多的是人物画,分类有油画、彩墨画、国画、白描、素描、速写、版画、雕塑等等,并且风格多样。她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线描手法融入西方绘画技巧,既丰富西画的造型语言,也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这一点在她人物画中可以看到,形成了潘式风格,实现她人生追求的目标。

关于潘玉良的人物画艺术的成就,我概括为二点:第一点是潘玉良的自画像,揭示了作者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是她生命状态的传神写照,也是情感的流露。人物画有187件,其中自画像作于不同时期,姿态各异,但全都面向观众。她通过五官的刻画,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漠表情下的隐痛,同时通过窗户透过的光线照在人物身上,形成逆光的效果,使人感到画面自然、清新,尤其人物摆成S 形,又具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在构图上,利用窗户拉开前后空间。在素描关系上,采用了明暗明、暗明暗的明度对比,形成潘玉良独有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表现形式,达到刻画心里的目的。

第二点是在中西融合的造型与空间的视觉方式上取得的成就。潘玉良民国时期的作品,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和以点、线结合式的二维空间为主导,适当用西画的透视、解剖、明暗,使人物又有几分厚重感和空间感,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人物通过室内小景道具或宽阔海滨场面,使画面透气,画面出现虚实、前后、远近的距离。使她从最初的古典主义画风里>!

三、潘玉良人体艺术的发展过程

潘玉良的人物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为写实部分(早期)。人体结构准确、造型生动、笔触随意。她运用中国画中的线与西洋画中的色彩来塑造形体,使中西绘画技巧得到完美的融合。第二阶段为装饰系列的人体画(中期)。她运用油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将大小不同的色点和长短不一的短线交错点染在背景上,以复杂密集的肌理效果衬托出整洁单纯的女人体。第三阶段彩墨人物画(晚期)。采用中国的绘画材料,又用西方的三度空间。同时抛弃了西方造型方法,按照潘式风格造型,达到有法中无法的境界,形成潘式风格。

纵观潘玉良的人物画创作,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心绪,她那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跃动的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如油画、国画(彩墨画、白描)、素描、速写等等都有所涉猎,且造诣很深,无所不精。并且在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派乃至于倾向中国画风的中西融合彩墨画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她的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有绘画的风味,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形成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综上所述,潘玉良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教育,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冶”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 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 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在她的绘画生涯中,其人体作品占有很大的份量,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最能体现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艺术水准。

她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从她的人生与艺术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当时社会中,女性艺术家的地位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潘玉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大的抱负,再次出国,在法国荣获巴黎市“多尔烈奖”,巴黎市市长亲自授奖。又作《张大千头像》,藏于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同样,她的艺术也得到国人的认可与评价。在离我们113年的今天,她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上一篇:“学会感恩体念幸福”征文:母亲 下一篇:失眠症的针刺和认知行为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