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时间:2022-10-17 04:29:56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走近学生,倾听心声,走进学生心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结合本人从教十五年的经历和最近两年来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大赛”的情况谈谈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调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

精心设计的公开课都有课前的情感交流。交流要体现出自然而不是牵强。要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紧张疲惫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把这节课的内容也渗透在交流中。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就会更加给力。在公开课上,当听课的教师远远多于听课的学生时,学生们就会显得势单力薄,甚至会觉得自己有点充当实验室的小白鼠的味道,胆小的就噤若寒蝉,胆大的也在斟酌自己的发言的质量。如果在正式开课前,教师很好地充当心理调节师的话,学生就能够消除一定的紧张心理,消除因陌生而带来的尴尬,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

当然,我们平时不可能每节课的准备都像公开课这样。那么,我们能否借鉴一下公开课的这种做法,将课堂抽出3到5分钟来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换取学生轻松会心的一笑,为课营造美妙的学习氛围呢?本人曾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形式进行课前情感交流,课前由阅读小导师提前做好演讲方案。同学们都很积极,都盼望早一点轮到自己,能在讲台前一展自己的风采与才能。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也都能精心准备,特别期待每一节语文课的到来,获得“演讲新人秀勋章奖”。

二、表扬学生需具体而不宽泛――描述性表扬比评价性表扬更有力量

“非常好”、“不错”……这些语言经常在我们的课堂出现。的确,这些表扬不管是发自内心的还是纯属勉励性质的,都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答问是认真聆听过的。这种鼓励也确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这种“放之众生而皆准”的表扬多了,就势必少了评价的力度,显得不够给力,因为这是忽视学生个性的评价。

不是课堂上的每个提问教师都要字斟句酌地去表扬,但有着教学智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表扬学生的人。有的时候,描述性的表扬比评价性的表扬更有力量。比如:综合活动课《成长的烦恼》,我班有个学生谈到了自己上初中后不如小学“风光”的烦恼,他的口才真不错。当时我是这么评价他的:“看到你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很心疼!看来做学生难,做我们名校的学生更难啊!”这样的评价既关注了他的表情和心理,又暗中评价了他的发言水平。鼓励是学生前进的最大动力,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方法,鼓励往往能创造奇迹。

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课堂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应该创设美妙的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步入学习佳境。如:在上《成长的烦恼》活动课时,我导了入旭日阳刚的歌曲《春天里》,让孩子感受歌中人的烦恼。孩子们开拓了自己的思路,陷入到联想中。歌曲过后,孩子们的“晒烦恼”就不那么显得尴尬了。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开口说话、打开心扉、当众倾吐心声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时,教师需做一个设置情景、营造课堂氛围的高手。

四、利用个性化的设计,引领学生以更加新奇的眼光去感受语文

教材是中介,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正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教材,就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如湘潭的马源老师《关雎》一课的设计就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古诗词,传统的解读是多读、多思、多品。而她却以制作电视诗歌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诗歌,她分了三个环节来解读,“配音”――诵读诗歌,感知诗意;“配画”――领悟诗境;“配乐”――斟选乐曲,烘托诗情。原本担心她上成音乐课,美术课,但她处理得很好,第一个环节锻炼了孩子们朗诵的能力,第二个环节用一种散文式的语言解读了诗歌的意境,第三个环节耗时很少,用音乐的方式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设计形式新颖,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使课堂成为师生共享有的快乐学习之旅。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可学习音乐艺术的灵动、诗歌艺术的灵秀、电影艺术的综合等,把教学当作艺术。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是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相信我们也可思索和实践,发现课堂教学的美妙。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下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