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17 04:24:57

肝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drmer,DD)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检测 10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含量,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

【关键词】D 二聚体;肝脏疾病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 dimer Analysis in hepatopathes

HUANG Ze liang.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hua,Huaihua,Hunan 4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 dimer in hepatopathes.Methods D dimer level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in 104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liver diseases and 30 healthy people.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s of plasma D dimer in all types of hepatopathes(acute hepatitis P

【Key words】 D dimer; Liver disease

出血是肝脏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病出血的原因极为复杂,除了与止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止凝血因子的消耗增多有关外,还有报道称部分肝脏疾病和肝硬化患者有继发性纤溶和原发性纤溶亢进的表现。随着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愈高,病死率也增高[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2],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纤凝异常;纤溶活性增高是反映肝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 二聚体在肝脏疾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现象[3]。而D 二聚体作为胶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指标之一,其水平增高反映了机体继发性纤溶增强,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4]。因此,近年来D 二聚体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中,但在肝病中的应用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我们检测104例肝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旨在探讨其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2岁(平均37岁),均为正常健康体检人员。患者组104例,均为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住院人,男84例,女20例,年龄24~76岁(平均41岁)。其中急性肝炎7例,慢性肝炎19例,重症肝炎10例,肝硬化43例,肝癌25例。

1.2 实验室检查 D 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仪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试剂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1.5版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x±s)表示,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肝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DD水平比较见表1。

2.1 肝病患者中无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还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平均升高,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

2.2 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组DD 水平两两相比无显性差(P>0.05)。

2.4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组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组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肝脏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D 二聚体

水平的比较(x±s)

组别例数DD(mg/L,(x±s)

正常对照组300.1671±0.04725

急性肝炎组70.6214±0.47772

慢性肝炎组190.4553±0.27933

重症肝炎组102.3500±0.81275

肝硬化组432.5512±1.63654

肝癌组253.0720±1.86179

3 讨论

D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未产物。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在转酰胺酶作用下,SFM转变为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溶解,但可被纤溶酶所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过程中逐渐生成若干种多聚体,DD即是其特异的产物之一,其分子量为184000 202 000[5]。DIC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急骤,预后凶险,其特点是微血管内发生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引起纤溶,致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导致凝血障碍而出血。

肝脏既是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和抗凝血醇的器官,也是纤溶酶原和α2 纤溶酶的抑制物的主要产生场所,可见肝脏与机体凝血 抗凝血、抗纤溶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脏的病变势必将对机体正常时所维持的凝血和纤溶两系统间的平衡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6]。一方面肝病时肝脏合成纤溶酶能力下降,致纤溶低下;另一方面却又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其可能的原因为:①肝细胞破坏,导致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液循环中,激活外源凝血系统;②肝脏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不能及时清除缴活的凝血因子和其他促凝血性物质;③肝脏淤血或患者体内存在的病毒和/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引起血管内皮受损而释放大量纤溶酶激活物,而肝病患者对纤溶酶激活物清除能力下;④正常肝脏可以合成纤溶酶原和α2 纤溶酶抑制物,肝病时纤溶抑制活性过低,致使纤溶亢进[7]。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肝病患者继发性纤溶亢进。由于以上原因,无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还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性的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的死亡病因之一,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的病因[8]。Wukovich等的研究表明[9],肝硬化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故提示监测DD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Violi等的研究认为[10],肝硬化患者存在低度DIC,郝菁华等[11]曾对5例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肝素短期治疗,治疗后血浆D 二聚体、FDP水平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这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DIC,而应用肝素可以纠正。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合并DIC。本实验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标志物DD水平远远高于正常人,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癌细胞可释放出腺苷二磷酸(ADP)[6],它是引起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同时,当癌侵犯血管后,造成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和内皮下的胶原激活Ⅶ因子,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过程;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肝功能下降,包括合成抗凝血酶、α 纤溶酶抑制物的能力,以及对纤溶酶类激活物的清除;恶性肿癌患者由于肿瘤坏死,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促凝固物质等。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使机体内局部血栓(如肝门静脉血管内微血栓和癌栓)形成的机会提高,另一方面导致纤溶酶活性相对增强,致使血中D dimer浓度异常升高,并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持续增加。此外,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水平的纤维蛋白溶酶激酶的特征,此酶可诱发局部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浆D 二聚体水平增高[12]。肝硬化患者若血浆DD持续显著升高,而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时,应考虑并发肝细胞癌的可能[13]。

本组实验结果表明:重症肝炎、肝硬化、矸癌组血浆DD水平升高表现得最为显著,且上述三种肝病较急性肝炎、慢肝炎的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因此,DD测定可作为辅助诊断肝功能受损的指标。就本组资料而言,肝硬化组和肝癌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但两者之间的D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因此,此项检验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D 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明各类肝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现象,肝病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和可能伴有隐匿型DIC。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 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燕,等.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 二聚体定量检测及临床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4,4(4):453.

[2] 吴晓莲.肝病患者D 二聚体水平观察.淅江临床医学杂志,2008,10(1):91.

[3] Hu KQ,Yu AS,Tiyyagura L,et al.Hyperfibrinolytic activity in hospitalized cirrhotic patients in a referral liver unit.Am J Gast roenterol,2001,96(5):1586.

[4] 王敏敏,卢忠,谢琦,等.血浆 D 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515 1516.

[5] 李勇.D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009.

[6] 范秉琳,等.肝细胞癌患者D 二聚体和C 纤维蛋白原多肽的改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0):958.

[7] Kruskal JB,Robson SC,Franks JJ,et al.Elevated fibrin related and fibrinogen related antigen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llepatology,1992,16(4):920.

[8] 陈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 Vukovich T,Teufelsbauer H,fritzer M,et al.Hemostasis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Thrombres,1995,77(3):271.

[10] Vilif,Ferro D,Basili 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low grad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Gastroenterology,1995,109(2):531 539.

[11] 郝菁华,等.慢性肝病的血栓前状态评价.Chinese Hepatology,2004, 9(2):101.

[12] 梁仲惠,等.硬肝化、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与血浆中D 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5):86 88.

[13] 姜忠信,刘成玉,谭齐贤,等.凝血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1(38):78 80.

上一篇:复发性口疮的发作与血清NO,NOS水平升高有关 下一篇: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s CRP\ET 1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