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的语境里,水泥罐也有春天

时间:2022-10-17 04:23:36

在诗意的语境里,水泥罐也有春天

未来的北京朝阳区双桥农场的水泥罐库区,也许会化身为一条枕居墨池、玉石为伴、绿意环绕的艺术长龙

当古稀之年的法国建筑师让・路易 古迪维耶(Jean-Louis Godivier)第一次来到北京双桥的水泥罐库区,他被一排 460米长的 26个高大的水泥罐震撼住了。眼前的工业遗迹景观让他联想起了几十年前的欧洲,在工业化显著的德国和英国,也留存有很多传统的工业遗址,在原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建筑设计实验田”数见不鲜。在实地考察、分析建筑原貌和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之后,古迪维耶非常赞同策划人凌飞的规划思路――将现有的水泥罐遗址改造成为国际艺术中心,并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

曾经生产混凝土的 26个庞然大物如何与艺术区联系在一起?古迪维耶道出了他的设计博弈论。

“诗意的设计”应符合什么逻辑?

1.国际化的定位。

2.符合本土城市形象,顺应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逻辑。

3.考虑与周边社区的关联和新需求的影响(比如地铁、新建筑的出现),考虑周边居民的居住和出行的便利、设计开放和友好的入口。

4.在建筑材料、技术运用和植物配置上落实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博弈1 去与留

在古迪维耶看来,工厂的建筑和工业设施原本是工业的消耗品,如何在工业遗址的物质空间中生产出精神产品,这关乎工业文化和城市历史的延续和传承。于是,保存什么,摒除什么是设计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在设计之初,我需要了解一座城市中工业和艺术的关系。这不得不提到北京艺术区的范例――798。798成功的地方是让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一个798,它保留了一些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元素,但其中缺乏适当的秩序,比如这里已经是代表中国最先进的艺术形态的场所了,但旁边就有一个卖汽水的杂货铺,这会显得缺乏组织。商业和艺术本身可以有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也需要秩序。

水泥厂后面的水泥罐是整个区域的地标,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是需要保留下来的。要去除的是没有诗意的东西和不符合现代需求的东西。这些底部粗大的圆柱形的水泥罐造型非常完美,设计中我们希望用玻璃将它们罩起来,要像博物馆的展品一样把它保留下来。

博弈2 诗意与技术

在分析场地之后,古迪维耶写了一首小诗作为设计的灵魂。诗的大意是:绵延几百米的水泥罐像一条沉睡的长龙,某一天一个艺术家来唤醒这条龙,献给他一个玉石一样的花园。设计中的建筑如同玉石的籽料,周围的水系就像砚台里的墨汁,绿植则是缭绕的烟云。

这是一个抽象化的设计,但诗意和技术并不相违。对于建筑师来讲,精确的技术是必须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但诗意是建筑创作的先决条件。诗的语境解决的是未知的样式和风格,剩下的是从技术上考量这个诗意的想法是否有可行性。当然一个充满诗意的建筑物是要满足现有需求和实际条件的。

博弈3 入乡随俗?水土不服?

由于职业需要,古迪维耶每当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便会关注其中的建筑,尤其是传统建筑和新建筑如何“遇见”。

我去了很多城市,有的城市新老建筑有所延续,有的城市则出现了建筑风格的‘断裂’。中国人认为国外一些建筑师在中国作品的水土不服,我也有同感。建筑是要跟周边的环境有所关联的,入乡随俗是必须要考虑到的。走在北京和上海的街头,就好像看了一场建筑竞技比赛,但是在互相攀比之下做出的建筑却什么都不是,反倒让城市的整体风貌陷入杂乱。所以我们并不想进入这个竞赛。

上一篇:导演王竞与电影节的12小时 下一篇:浅谈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