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绿都库里蒂巴

时间:2022-10-17 04:04:59

在巴西,如果你被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拥挤杂乱的城市和污浊的空气弄得头晕脑胀,那么来到巴西东南部的库里蒂巴,你的身心将会得到极大的舒缓。因为这里的一切: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城市公园、绿色的植物和便捷的交通会让你觉得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难怪,毕竟库里蒂巴是与巴黎、温哥华等发达国家城市并列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一发展中国家城市中难得的殊荣。

而这些都得归功于前市长贾米·勒讷和他的继任者们。正是在这位曾经做过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市长从70年代开始的努力: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人人参与垃圾回收和环境保护活动和强调城市的人性化,让库里蒂巴一方面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稠密的人口,另一方面却依然拥有清洁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城市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勒纳规划和治理这座巴西第五大城市的理念。

快速公交系统BRT

在库里蒂巴的街头,初来乍到者很快就会注意到街头不时可见的一个个巨大的玻璃管,那就是城市的一大标志:公交车站,该市的市民也的确亲切地称其为“管子”。对于这些市民来说,“管子”可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有75%的上班族出行都是采取乘坐公交的方式——尽管该市的私家车拥有量排在巴西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在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下,世界各地都在大举发展地下和轨道交通,库里蒂巴市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打造与轨道交通同样便捷的快速公交系统BRT。按照勒纳的话说就是:“创造力,就来源于我们资金不够的时候。”因此,在1974年库里蒂巴市建立起了第一条快速公交道。截至2012年,该市城区内已经拥有81公里的快速公交专门车道,每天运送乘客220万人次。目前,库里蒂巴市有五条道路主干线,每条都由三条平行的车道组成:中间是两条完全隔离的快速公共汽车车道,两侧是单向的道路,用作辅助道路,公共汽车专用道与辅助道路之间是隔离带及停车带。

库里蒂巴的快速公交处处充满了人性化设计。其透明玻璃管状车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一方面,车站提供售票检票的服务,节约了乘客上车再买票的时间,另一方面以舒适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乘坐公交。公交站的高度与公交车等同,公交车的车门又特意拓宽,不但形成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无障碍通道,还能使得乘客平均上下车只需要三十秒,减少了公交车停下来的时间从而减少废气的排放。快速公交还能实现高峰时期每分钟一班,效率丝毫不低于地铁。2011年,世界上最长的公交车亮相库里蒂巴。这一批沃尔沃制造的蓝色三节绞接公交车长28米,可搭载250名乘客,而且百分之百使用清洁燃料。无疑是库里蒂巴的又一创举。

使用这套系统不但为上班族每天省下45分钟时间,还可以节省42%的油耗。汽车所使用的乙醇汽油不但减少了2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只有传统汽油的30%。由于公交车运输系统得到高度使用,还节约出了道路空间为城市增加绿地的面积,要知道,库里蒂巴市民可是享有全世界第二高的绿地比例。有趣的是,那些废弃的老式公交被改造成图书馆、育儿中心或者汽车餐厅,在废物充分利用的同时还添了几分怀旧的雅趣。

现在,库里蒂巴市的快速公交系统是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和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一致推崇的大城市低成本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所需投资仅有地铁的百分之一。“如果你想要的是创新宜居性,就把预算砍掉一个零;如果你想要的是可持续性,就把预算砍掉两个零;如果你想要的是一致性,就要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时尊重别人的多样性。”勒纳说。

垃圾不是垃圾

根据库里蒂巴市政府的规定,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儿童乘坐公交可以不用购票。对有工资收入的库里蒂巴市市民,如果花费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超过可支配收入的6%,其超过部分由政府补贴。而对于贫民区无钱支付车票的穷人,还可以用清扫垃圾来换取公共汽车车票——这一措施的源头则要追溯到1989年。

当时,市长勒纳注意到,由于道路狭窄收垃圾的车辆无法进入,市郊的贫民区居民将他们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附近的河流和野地上。因此,勒纳想了一个办法,除了安排一辆卡车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到贫民区的边缘地带收集垃圾,为了激发起人们“交”垃圾的积极性,还规定居民的垃圾可以交换公交车票、足球门票、演出票。不久之后,当地人不但将自己的生活环境整理得干干净净,还开始清理起之前垃圾成堆的河滩和野地。连小学生都参与到“垃圾不是垃圾”的计划中,用玻璃瓶和包装袋来换玩具。此后,许多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参与到这个交换计划中来,按照政府规定,4公斤垃圾可以换得1公斤的鸡蛋、土豆、西红柿等食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农产品均是政府从当地农户手中购得,也是对农民的一种支持。

这个例子只是勒纳在垃圾回收这一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上所做的努力之一。跟柏林、东京这样严格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城市一样,库里蒂巴市也要求居民必须进行垃圾分类,随意丢弃垃圾者甚至会处以折合人民币上万元的罚款。但与那些地方令人头疼的垃圾分类规则不同,库里蒂巴的居民只需要把垃圾分成有机和非有机二大类以方便不同的交通工具运载即可。对有机和非有机垃圾进行再分类和回收,就交给回收厂了。这些工厂雇佣的大多是无家可归者和残障人士,他们在这里进行分拣垃圾的工作,同时也接受各种就业培训。

虽然垃圾的收集、分类和再利用成本并不比实施焚烧少,但却制造出了一个多赢的局面:让贫民享受到了快速交通的便捷和得到了生活用品,让农民得到了补贴,安置了无业游民,当然,也使得库里蒂巴的垃圾回收比例高达2/3,这一数据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全巴西人都向往的城市

勒纳市长的种种改革也不是没有遇到过阻挠的,不过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聪明的市长在1972年上任伊始就一把火烧出了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

那时,勒纳决意将六个市中心街区改造为步行街和绿地。按照他的理念,城市并不属于机动车,而应当还给行人。不过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受到机动车拥有者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勒纳决定在一个周末之内出动所有人马将改造完成。因此,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工作悄然进行,原来停放满了机动车的街道变成了长满鲜花绿草的步行区。更令人叫绝的是,周六的早上,一群抗议者准备来搞破坏——一同开车冲进步行街,可是当他们到这里的时候,却看到几百个小学生在此游玩、画画,看到可爱的孩子散布在步行街的每一个角落,抗议者也不敢在里面横冲直撞,只得默默撤退了。原来这是市长勒纳的一招妙计:和小学校的老师们联络好了,组织学生到步行街过周末,以此消弭抗议者可能的暴行。

在勒纳的改造下,现在库里蒂巴共有各类公园26座,共有绿地8100万平方米,人均51平方米,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的三倍之多。而且这些公园和绿地都对游人免费开放。还要注意到的是,库里蒂巴的很多公园过去都曾经是废弃的采石场或是滩涂,政府通过购买等方式拿到地之后进行改造,已经成为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公园。

另外,库里蒂巴依托快速公交系统BRT建立城市主干道,将BRT沿线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高层公共建筑、多层和高层住宅,而其余地区则是低层低密度住宅或公园绿地。如此将城市的工作和住宅区域合理地融合和分布,解决了工作和生活区域分离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对此,勒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较:“城市就像个海龟,工作和生活区域就像是龟壳和龟的身体,一旦彻底分开,就会死亡。”

库里蒂巴良好的环境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投资者,经济发展迅速,雷诺、大众、奥迪和克莱斯勒等公司在该城郊区建立了汽车装配线,与之相配合还产生了数十家汽车零配件工厂,库里蒂巴成为了仅次于圣保罗的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中心。投资者青睐库里蒂巴,普通人也一样,如果你问一个圣保罗人,或里约人,或巴西利亚人他们最想住在那一座巴西城市,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库里蒂巴。

上一篇:补齐农村水利建设“短板” 下一篇:理解词语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