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话养生

时间:2022-10-17 03:43:06

“因时”话养生

本栏目撰稿人王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医史文献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首批高级健康管理师。多年来,从事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女性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全国首开《女性健康管理概论》课程。近年来,以多学科结合的角度,进行有关“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等生命健康系列讲座,受到各界的好评。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黑龙江省科普标兵”称号。

人人都渴望健康,而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却众说纷纭,科学的养生对于生命的意义毋庸置疑。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如何科学养生、如何快乐生活,这也许是困扰着许多渴望健康的人的一道难题。

所谓养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维护生命、保证健康所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提出了“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理论,即我们所说的“三因养生”。遵循祖国传统医学“三因养生”理论,与现代西方健康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活动,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是我们提倡“三因养生”的目的,“因时”养生是其中重要一环。

祖国医学对“因时”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只有顺应自然,即符合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才能在宇宙的时空中健康地生存、顺畅地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这一理念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经升华为一种养生的境界,即: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实践证明,凡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就可长生久视。

祖国医学特别提倡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节气变化密不可分。一年四季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季节更迭,进而使万物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因四时气候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都有很大的影响。顺应时序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调摄护养,就会抗御衰老,健康长寿,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疾病缠身,甚至早衰早亡。

中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因时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要求,尤其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历代医家均详细论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辉。

医学气象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因时养生”的科学性,指出了气象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的能力,即中医所说的“正气”。“正气”是生命各项功能的源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存在与维护又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既依赖于自然,又受其制约。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又有一定限度,一旦超出自身调节的范围、或因年老体衰等多种因素导致调节功能下降,即正气不足,抵抗力降低,正不胜邪,就会出现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不畅、气血津液失常,必然产生局部或全身的各种病理改变。

例如,在正常范围内的日光照射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而阳气又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充足,气血生化功能完善,人体就健康长寿。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过犹不及,就会影响生命健康。若日照太过,会造成人体调节机能紊乱,因阳气亢盛而形成疾病。此类疾病,多发生在春夏之季节,太阳辐射逐渐上升、阳气渐盛阶段。若日照不及,就会引起人体阳气不足,以阳气虚损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常表现出阳气虚损的征兆。这类疾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太阳辐射下降时期。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太阳辐射量或日照时数减少,必然导致机体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出现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气血津液运行缓滞、精神不振等虚象,病人多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之相。

又如,当自然界湿度太低,气候干燥时,容易导致人体阴津不足,致使燥邪形成。当燥邪太过,超过人体的抵抗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时,易产生燥邪为患。在秋季,湿度、气压偏低,自然环境对机体的滋润、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导致秋燥等病理状态。由于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故易使秋燥损伤津液,或直接损伤人的阴气,出现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

若气候潮湿,相对湿度偏高,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易导致湿邪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倦怠、乏力嗜睡、烦躁易怒等湿热并重的实症。此症多发生在长夏阴雨连绵、气候湿热的季节。

以上这些症状与疾病,均与季节、气候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春季,养生的大好时机

“应天时,人赖天地之气而生”。春季阳气上升,一切都显得欣欣然的样子,有利于融入大自然适时养生。不过,春季乍暖还寒,寒时养生,应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保健之法。

春季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谨防“倒春寒” 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地处寒地的人,早春时节应特别注意防止“倒春寒”,特别要做好头颈、腰腹和足部三个部位的保暖。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在早春疾病的高发季节,要特别做好预防保健。

重视风沙袭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初春,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严重。近年来,PM2.5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以通过肺泡入血的颗粒物。虽然PM2.5只有头发丝的1/20的直径,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不高,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明显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是不可低估,建议在沙尘天气要尽量减少外出,停止室外锻炼。

注重养阳,兼顾护阴 春季是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护阴,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的饮食适合于正常人和体弱的人群,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走进大自然 春季,气候变化剧烈,空气质量也较沉闷的冬季为好,因此,可以适时走进大自然。我国素有春季“踏青”的好习俗,走进春天里的森林和草原,会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这些绿色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大有益处。首先,是森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可使人的血压下降,情绪好转,具有镇静、治疗失眠等作用;还具有增强食欲、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功能;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的体质,治疗多种疾病。所以,特别提倡春季走出房间、走出城市、走进大自然,去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珍贵而又“廉价”的健康资源。

上一篇:哈佛大学研究揭示男性长寿秘诀等11则 下一篇:养生养到“成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