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

时间:2022-10-17 03:06:58

【摘要】教育的关键在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因而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育人为本”的基本体现。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了解学生的差异、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想他们所想,才能成为学生们朋友似的老师。

【关键词】教育;初中生心理;班主任;家庭环境

初一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必然要接触许多新的规章制度,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生活都与小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有许多无法适应初中生活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交友上要比其他学生要慢的多,甚至有很多学生产生自卑、柔弱无助, 意志脆弱等心理问题。另外初中生正好进入青春期,比较叛逆,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或学校的教育不当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肯定是学生品德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1环境对与学生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脆弱的成长完善时期,任何一方面的误导和压力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1.1社会环境: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来谋生的子女,还有本镇所属辖的农村子女,由于地处城区,校园周边的网吧很多,学生都是走读生,与社会接触较多,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在接受新的信息同时,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1.2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影响着孩子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 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 说谎当聪明,打架当勇敢等。更有些父母出外打工, 导致隔代溺爱严重, 这在农村尤为突出, 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 有 1/4~1/3 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 品德不良。

1.3学校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学校产生的。是由于学校不当的要求及教师人格、方法等方面的不当造成的。首先,由于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校内科任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学校、教师人为的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中等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与学生抑郁、偏执、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行为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盲目对学生施控。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又干涉过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

2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2.1提高自身修养: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2.2育人为本: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当前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很少注意甚至完全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更不了解它们可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的种种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只见得个体差异。其中的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因而也可以视为我们所熟悉的“智力”。这意味着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智力类型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是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向他们传授语言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实践也告诉我,有的学生不善言辞,但独立思考能力却很好;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数学成绩较差但绘画特别有天赋,等等。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生之间的这些智力类型差异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它们是蕴藏于不同学生之中的教育资源。

3时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有准确的把握,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3.1心灵的沟通:对于学生来讲,面对同样的教育,它是来自于之情感相通的师长还是与之毫无感情的教师,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学生对来自与其情感相通的教师的教育会采取注意、欣然接受等积极态度。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功夫。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在感情上就接纳了教师。

3.2调整学生心态。即班主任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目的。这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所谓心理调适,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期待的自我塑造过程。

3.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同学应主要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我认识来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种尤其要注重方法的职业,而其中“攻心”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释放,才能将教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杨树君.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版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转基因荧光天使鱼亮相 下一篇:用爱开启心扉,沟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