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惧怕遇见老师

时间:2022-10-17 03:00:04

她为何惧怕遇见老师

楚函的自述:

我叫楚函,今年16岁,是初三的一名女生。从小我就是一个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并且性格温顺文静,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自从上初中后,我就特别害怕遇见老师。其实,老师对我都挺好的,就连最严厉的化学老师也没有批评过我。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理?

我生长在一个干部家庭,爸爸是政府部门的一名领导,妈妈在一家事业单位当会计。爸爸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管我的生活和学习,我平时的家庭教育全靠妈妈。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家做作业,爸爸破例很早就回到了家,不一会儿,有几个叔叔来找爸爸,爸爸为了不影响我做作业,就把我的房门关上了。可是,没多大一会儿,爸爸的房间里就传出很大的争论声,我好奇地轻轻打开门,听到爸爸很严厉地在训斥那几个叔叔。

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一个工作很忙、很有责任感的领导,虽然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但时不时会提醒我要听老师的话,学习要认真。今天的这一幕,让我胆战心惊。我赶紧把房门关上,可脑子里仍是爸爸训斥下属的声音。我没想到爸爸的威力会这么大,把那几个叔叔训得哑口无言。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别在爸爸面前犯错,否则,爸爸也会像对待下属那样教训我。”正这样想的时候,爸爸推门进来,问是不是吓住我了,并向我道歉,说刚才那几个下属做错了事,太让他生气了,他有些失控让我谅解,然后把我抱起来亲了亲。我怯怯地问:“爸爸,如果我做错了事,你会不会也这么凶?”爸爸顿了顿说:“爸爸对你严厉是因为爱你,是怕你长大了走弯路。我相信我的女儿不会做让爸爸生气的事,你说对吗?”

我知道爸爸说的是真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爸爸越是爱我,我越是感到自己不能做错任何事,不能惹爸爸生气。

一个周末,我和3个小伙伴在家里载歌载舞,正玩得开心,我突然对小伙伴们说:“我爸爸回来了,赶紧把屋子收拾好。”几个小伙伴都愣了,说:“你不是说爸爸下乡了吗,他这个时候咋会回来?”我一本正经地说:“我听到爸爸上楼的脚步声了。”果然,没出两分钟,爸爸真的回来了。我冲几个小伙伴挤了挤眼,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小伙伴们问我:“你爸爸对你这么好,你咋这么怕他呀?”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上初中后,我住校了。也许是从小受爸爸的影响,从生活到学习我都很自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我,说我学习好、懂礼貌、助人为乐。同学们更是佩服我,说我没有那些家庭条件优越子女的坏毛病,爱学习,人品也好。然而,一次偶尔发生的小事彻底打破了我生活的宁静。

那天,我打完球回宿舍,路上正好碰见五六个老师有说有笑地向我这边走来,我本想和他们打招呼,可觉得他们没有代过我的课,我连他们姓啥都不知道,可不打招呼吧,又觉得是对老师的不尊敬。情急之下,我赶忙低下头,谢天谢地,我发现刚才打球时鞋带松了,便赶紧蹲下系鞋带。等老师们走过去,我才起身擦了擦头上的冷汗,这时我听到有位老师说:“这不是初一(1)班的楚函吗?”另一位老师说:“是呀,她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妈呀,老师认出我了,如果他们把这事告诉班主任,我岂不成了不尊敬师长、不懂礼貌的坏学生了?我为此懊悔,烦恼,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原以为,过段时间这件事就会从脑海里消失,可没想到,邻班的周老师与我的相遇,再次揭开了埋藏在我心里的那块“疤”。那是一个下着细雨的早晨,老师临时取消了上早操,但我还是坚持跑完了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周老师。我正要向周老师问好,周老师倒先向我打招呼说:“这不是楚函吗?下雨就不要跑操了,注意别感冒了。”我当时窘得什么似的,只好红着脸向周老师结结巴巴地表示感谢后,逃也似的跑进了教室。我再次为自己的失礼感到自责。

两次与老师的相遇,看上去毫无关联,却让我开始感到遇见老师是一件措手不及而又破坏自我形象的事。自此,我开始非常害怕在公共场合遇见老师。若是大老远地看到老师,我就赶紧绕道走,哪怕绕的道与我要去的地方方向相反也在所不惜。如果实在无路可走,我就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装着做什么事,等老师走过去了我再走。如果实在来不及躲避,我就会感到惊慌失措,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恨不得立即人间蒸发。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都会特别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事后要好大一会儿才能恢复过来。后来,发展到老师让我到办公室,我都会紧张地做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我为此很痛苦,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和老师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老师也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但是,我就是常常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总希望老师有事请假,因为只有老师不在,我才会感到轻松愉快。事实上,我也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我也多次怀疑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当我看到其他同学从容开心地和老师打招呼时,我的自责心理就更重了。我也曾私下想了很多办法,说服自己开导自己,可都没有效果,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心理分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是正常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积极的。但文中的楚函为什么会如此害怕老师,以至于造成心理困扰呢?

其实,认真看一下楚函的故事,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所在。她虽然生长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爸爸很疼爱她,但是爸爸作为领导,不仅在单位同事心中拥有权威,而且她也感觉到了这种权威,尤其是那次爸爸严厉训斥下属的情景,让楚函一直心存余悸。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此曾作过这样一个解释:在家庭中,父亲是权力的象征,如果父亲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过于严厉地对待子女,会使子女整天提心吊胆,导致父亲的亲情、仁慈、宽恕、理解、支持等淡化或消失,会使子女对他产生持久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权力压力。更为麻烦的是,这种恐惧有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导致日后的“权威恐惧”。也就是说,幼年时有过如此经历的人,长大后会害怕一切权威,不仅包括老师、上司,还包括任何对他有支配、指挥权力的人。而他们害怕的对象,实际上是幼年时父亲的影子。

由此不难理解,楚函一直与老师关系不错,怎么会在一次遇到五六个老师迎面而来时,竟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与老师打招呼。实际上众老师的出现,使楚函面前树立了一道强大的权威墙壁,这与爸爸在她幼年时树立的权威形成前后呼应,她稚嫩的心灵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权威力量?因此,她在众老师面前会感到惊慌恐惧,只是她没有意识到是潜意识造成的而已。如果说楚函的故事到此结束,也许她的这些心理压力或障碍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就像她自己认为的那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失。但遗憾的是,与邻班周老师的相遇,再次揭开了隐藏在她心里的那道“疤”,从此一遇到老师,她就会感到恐惧乃至躲避。

化解之策:

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上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了解有关这种现象的根源。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化解心结呢?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与老师交流

这个办法看起来似乎不太容易被接受,因为本来就怕遇见老师,为何还要找上门自讨苦吃?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偏偏就要这么做,越怕越要去接近。不过,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可以采取迂回战术。这种近似残酷的训练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统脱敏法”。首先,要多创造一些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并将之归类,分成不同等级。其次,逐级操作执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提高心理容忍度,可以先从最容易接受和克服的做起,如可以试着在课堂上直视老师的眼睛,然后经常找老师谈心,征求意见,并逐渐增加频率,日积月累,接触多了理解就多了,陌生、害怕的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2.加强人际交往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最初的行为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总结过去的生活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够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不需要主动跟老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反倒老师和同学们会主动地给你搞好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别人都应该主动向你示好。久而久之,待人接物和社交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忽视,成为成长中的一种缺憾。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任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但是我们并非孤立无援,家庭是我们的第一个社会化基地,我们可以在亲友的帮助和配合下,补上这一课。如我们可以从接待到家中拜访的客人做起,学会主动热情地招待客人,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由于是在自己家中,又有父母陪伴,相对有很大的安全感,社交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当人们陷入困境和预感到威胁时,由于必须接受痛苦,就会产生恐惧感。一个人必须使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符合社会及其家庭的期望,使自己向着理想和目标靠近。但是,在我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依赖性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退回到幼年的角色之中,寻求家庭的保护和宽容,虽然这种退行能够得到暂时的好处,获得一些生活上的照顾,但是,这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如果试图通过这种退行克服成长的挑战,只能是虚幻的想象,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表现出退缩、无能,多是因为我们在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中,无法体验到自我效能感,这导致我们沮丧、情绪低落,继而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被动地应对环境。在社交方面的效能感不足会导致自尊的丧失,从而焦虑、抑郁甚至恐惧。这些行为方式限制了我们个性的发展,又妨碍了我们主体功能的发挥。

事实上,我们应该试着勇敢地面对现实,观察和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立能力,改变认识,建立自我效能感。改变的过程必须要有耐心,允许出现重复和退缩现象,一定要自我鼓励,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收获。

上一篇:高铁改变生活 下一篇:陈雨露:一带一路让人民币可能成主要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