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7 02:53:21

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20-01

【摘要】目的:比较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消化性溃疡4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组)22例,以奥美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 mg及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对照组(中药组)18例,以中药黄芪建中汤及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合失笑散及普济解毒丹为主随症加减方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治疗2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6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18%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方案均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缓解临床症状,作用相仿,也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优势(本组病例未行Hp转阳率试验,未有阴虚证的消化性溃疡)。

【关键词】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中医中药;疗效

1 引言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病变,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因素是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保护减弱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治疗主要是应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采用以奥美拉唑为PPI代表的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22例,与采用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及失笑散、普济解毒丹为主随症加减方治疗组18例对照,比较两种方案的活动期溃疡愈合率。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选择:在有上腹疼、反酸、上腹烧心感门诊患者中选择对象,前7~10天内行胃镜检查符合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直径小于2.0cm)Hp(+),4周内未使用三联疗法治疗,无其他合并症(如胃下垂,萎缩性胃炎),无并发症出现如幽门梗阻,出血,穿孔,无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无药物过敏史。共有40例进入本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50±11)岁。其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老年性溃疡2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52±10)岁,其中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老年性溃疡1例。两组年龄性别和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方法:西药治疗组:用奥美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 mg及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药品,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或皮质激素。

中药治疗组: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即黄芪 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饴糖30克,加党参15克,法夏12克,陈皮6克,郁金15克,大贝10克,元胡10克,乌贼骨30克,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消化性溃疡.用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合失笑散为主方即柴胡12克,黄芩9克,法夏9克,党参10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吴芋2克,黄连12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香附10克,元胡12克,红花15克,乌贼骨30克,治疗肝胃不和气滞证的消化性溃疡;用普济解毒丹为主方即黄芩12克,连翘15克,通草9克,滑石18克,白叩仁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18克,菖蒲15克, 佐以蒲公英15克,黄芪30克,大贝10克,煅瓦楞30克,仙鹤草10克,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消化性溃疡。上三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服十四剂。

2.3 疗效判定:近期疗效标准:(1)痊愈:溃疡面完全愈合,局部或有愈合瘢痕,轻度水肿,胃痛消失。(2)显效:溃疡面缩小二分之一以上,或多发性溃疡其中消失一个,胃痛明显改善。(3) 好转:溃疡面缩小不及二分之一,胃痛改善。(4)无效: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症状无改善。

3 治疗结果

治疗组22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0例,临床治愈率81.8%。中药组18例,临床痊愈15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0例。临床治愈率83.3%。表明两组方案疗效相仿,均能改善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以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菌药的三联疗法,能迅速有效缓解患者胃痛、反酸、烧心等溃疡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具有良好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被普遍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方案,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经过治疗得以痊愈,但复发率较高,停药后往往症状复现。中医认为本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虽成因很多,但必因脾胃元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张仲景《金匮要略o虚劳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临床用黄芪建中汤佐以大贝、元胡、乌贼骨温养中焦、补益中气、托毒生肌对脾胃虚寒证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较为满意。肝主气又为刚脏,常乘土虚犯胃,气郁日久则化火,伤及血络而致血瘀,不通而痛。小柴胡汤、左金丸、失笑散诸方合用,共济调和胃之气血,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对肝胃不和气滞证消化性溃疡疗效亦很显著,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然制肝就是这个道理。脾胃湿热型的消化性溃疡与中医古籍腐化性溃疡相同,《内经•素问•病能》载:“热聚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痛也”《圣济总录》认为胃痛是“热聚胃口,寒热不调,血肉腐坏”而成,血肉腐化,久溃不敛形成溃疡。用普济解毒丹为主方佐以蒲公英、黄芪、大贝、仙鹤草、煅瓦愣清热解毒、健脾益气、行瘀化痰生肌彰显疗效。中医治疗本病以金代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在调理脾胃药中加入一些制酸之剂,标本兼顾,症状改善较为稳定,一经治愈,则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去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3

[2]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037003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白洞医院中医科

上一篇:支原体肺炎的进展 下一篇: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中阿托品中毒21 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