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患儿的护理

时间:2022-10-17 02:30:27

1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患儿的护理

【关键词】紫癜;过敏性;消化道出血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蛋白尿等[1]。2013年6月,我科收治1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患儿,经积极规范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本文回顾该患儿的诊治过程,将此例患儿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

患儿,男,7岁,因“腹痛、腹泻6天伴柏油样便一次”于2013年6月4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一月出现进食后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间歇样痛,尚能忍受,家长未介意。于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腹痛加重,出现腹泻,初大便2-3次∕日,为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有里急后重,但无发热。发病后在当地诊所静脉滴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B6、维生素C”(剂量不详)等药4天,效果不佳。于入院前一天上午大便转为柏油样便,有少许粘液无脓血,量约100ml,患儿仍无发热,偶有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反酸及腹胀。并与当晚左手腕皮肤、脐周出现数枚1-2mm大小暗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伴有瘙痒。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T36.7℃;P96次∕分;R30次∕分;BP100∕60mmHg,患儿意识清楚,营养欠佳,体质瘦弱,精神萎靡。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阳性(+)。血常规:白细胞数目11.2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5.50%,单核细胞百分比5.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4%。肝、胆、脾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积极监测生命体征,止血、抗感染、抑酸抗过敏等综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同时通过加强基础护理,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儿紧张情绪等措施,最终使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并痊愈。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与处理患儿入院时已有明显的失血征,首要的处理措施在于止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支持治疗,应立即安置患儿平卧位,建立静脉通路做输液输血准备,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和出血以及大便的颜色、性状、量,必要时按医嘱准备冰盐水洗胃以止血。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该患儿经积极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后再未出血。

2.2腹痛的观察与护理该患儿先有消化道症状后出现皮疹,容易与急腹症相混淆,因此应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生,可指导家长边轻轻抚摸患儿腹部,边与患儿谈论感兴趣的话题,分散注意力,禁止使用止痛药物,禁热敷以免加重肠道出血。

2.3恢复皮肤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数量、分布,是否反复出现,每日详细记录皮疹变化情况,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剪短指甲,避免因皮疹瘙痒而抓伤皮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碎屑,衣着宽松柔软,保持干燥、清洁;输液注射尽量避开紫癜处,尽量选择粗直血管,避免反复穿刺,撕去胶布动作轻柔,观察有无胶布过敏现象。

2.4药物的观察和护理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如抗生素抗感染、止血敏止血,奥美拉唑抑酸等,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除了观察药物的疗效外,还应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副作用。

2.5以腹痛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腹型紫癜,临床上较为少见,极易出现误诊,通过我们细心的观察病情,周到的护理,向医生提供线索,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使疾病得到了的治疗和控制,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同时注意手卫生,避免了感染的发生。

2.6饮食护理急性期进食无渣半流饮食,限制粗糙饮食,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温度适宜,温度过高易加重消化道出血,保持大便通畅;恢复期阶段,食欲亢进期,控制饮食,禁止暴饮暴食,忌食坚果、酸、辣、生冷、油炸及多纤维素食物,防止加重消化道出血。

2.7做好心理护理患儿和家长由于突如其来的出血,加上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心理上非常恐惧焦虑,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熟练的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8健康教育

2.8.1过敏性紫癜可反复或并发肾损害,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不安和痛苦,应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解释,帮助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8.2指导患儿和家长学会观察病情,合理调配饮食;指导其尽量避免接触各种可能的过敏原以及定期去医院复查。

2.9出院指导患儿出院时体质仍虚弱,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和补充足够营养,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利康复。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注意居住环境安全,尽量避免接触各种可能的过敏原。出院后1周到我院门诊复查相关指标,定期进行电话随访。3小结

以腹痛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腹型紫癜,临床上较为少见,该病目前病因不明,机制可能是以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药物(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食物(鱼虾、蛋、牛奶等)及花粉、虫咬、疫苗注射等作为致敏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而导致IgA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近年来研究表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导致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原因,本病以春秋两季好发,故在春秋季向小儿及家长宣传预防感染的重要性,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受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该患儿由于出现消化道出血,病情较重,一般情况差,患儿及家长非常恐惧和焦虑,针对该患儿的病情和心理特点,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护理计划。一方面通过对患儿的人文关怀,疏导患儿及家长的情绪,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另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积极处理措施。其次,注意有无情绪、食欲、意识等变化。详细记录患儿每日出入量,大便性状及次数,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获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5):403.

上一篇:骨科术后患者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