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龙:慎独自律诠医者天职

时间:2022-10-17 01:30:27

在16年的从医经历中,谭云龙一直工作在精神科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并且能够不囿于先见,勇于开拓创新,尤其深入精神内分泌、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新药临床试验等领域进行研究,不断追求学科领域的新突破。

学海无涯勇进取

“众所周知,精神医学与其他专科相比进展殊少,并非源于从业者的智慧不足或者意愿不够强烈,而在于问题本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谭云龙如是说。因此他在工作4年后,于2000年又重回母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著名精神病学家周东丰教授,潜心学习研究。因为表现优异,荣获北京大学光华奖。这段求学经历使他从一名医者成长为真正的学者。

自2005年学成归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谭云龙开始着手组建精神医学研究中心。

目前,谭云龙承接药物临床实验12项,其中国际多中心4项。使医院的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水平日益提高。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

勤于科研重临床

作为一名学者,严谨求实、勇于进取始终是他坚持和奉行的准则。

“临床医院也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这是谭云龙一直坚信也一直坚持的信条。多年来,谭云龙一直努力推动开展医院临床一线的科研工作。他认为,临床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研究,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指导临床新技术的开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效果验证,转化的周期就会变短。而基础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周期长、结果难以预料,再运用到临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没有科研工作来推动知识的更新,临床医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也不可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谭云龙说这已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临床医生仅靠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通过阅读文献、紧跟国内外前沿成果来充实、验证和更新自己的诊疗技术,就必然会遭遇专业技能提升的瓶颈,也必定会落伍。

同时他还致力于推动医院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他认为,医院的技术力量以临床医生为主,专职研究人员较少,而高校的专职研究人员较多,双方各有优势。

“高校一直在做临床前期研究,如果没有有效的验证,就无法实现实际应用转化的价值。而医院虽然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但是科研思路及科研力量上不及大学的高度和深度,难以设计出高水平的课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因此谭云龙接手医院科研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医院与高校的合作,就是为了合作双赢。

潜心专科寻病根

“精神疾病的病因究竟何在?”这个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精神病学家的谜题,同样也激励着谭云龙不断求索。

谭云龙谈到,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新技术已经应用于精神医学:例如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正在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神经生物学正在研究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的性质,CT、MRI、SPECT、PET等先进检测仪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如同高血压一样,大部分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并且难以根治,仍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谭云龙进一步说明,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目前精神科主流的诊断系统仍然停留在症状学诊断的层面,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主观体验和医生的临床判断,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而隐秘,例如焦虑作为常见的情绪体验,到什么程度才是病理性的呢?

就目前的研究和认识水平而言,医学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这是学界的共识。和很多研究者一样,谭云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精神疾病,在研究上有没有更好的突破口?

现在有众多研究者都在尽力寻求突破,例如基因芯片研究,还有分子生物学研究也非常活跃,国内有很多著名学者如贺林院士、沈岩院士、张岱教授等都在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精神疾病的发病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例如精神分裂症,父母双方一方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就会高于普通人群;如果双方都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则会更高。所以从基因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目前精神分裂症分为多种亚型,各个亚型的临床表现差异巨大,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吗?同样都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但是大家收集的样本表现各异,样本一致性很难评价。”谭云龙表示,如果搜集的样本不一致,基因研究的结果将很难进行分析。

“但是,不能因为我们对精神疾病认识的过程困难重重,就止步不前。”谭云龙提到,虽然单纯从疾病的精神病理症状,认识疾病可能过于局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病理症状不再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试图从症状角度来进行机制研究。例如患者出现了幻听症状,无论他所患何病,幻听的发生都必然有着特异性的发生机制,这也是精神医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医德仁心系病患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表现的异质性,医学处置的个体化和复杂性,使精神科医疗服务很难标准化和程式化,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医者自身的慎独精神及道德修养。”谭云龙深受恩师周东丰教授影响,认为一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不仅需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本主义态度,融会贯通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抚慰痛苦心灵的技巧。

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谭云龙涉猎广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医疗技术水平,从尊重和理解出发,对患者病情做敏锐而严谨的判断,精确把握各种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案,善于倾听及沟通,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行医风格。并且始终慎独自律,不为物力所困,不为私欲所移,无论求助者地位高低及财富多寡,都一视同仁给予精心诊疗,对贫苦者尤其照拂和体恤。向他求助过的患者,都对此感佩不已。

更可贵的是,谭云龙一直坚持以临床为依托,利用工作之余研读专业文献,致力于治疗方法与技术的改良与创新。他首次改良森田疗法,为广大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等患者提供服务,取得良好效果;他在1998~2000年,对国际通用的认知工具进行了筛选,引进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汉化,开发出中文软件版,并在卫生系统推广应用;他还与天坛医院合作,对不同部位脑肿瘤患者与常见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状况,进行了系统比较。

医学的殿堂群星闪耀,不乏天资卓绝、大川乔岳式的传奇人物。然而世风浮躁,良才美质而耽于安乐者众,谭云龙数十年孜孜以求,假以时日,纵然不能与巨星争辉,亦必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光芒。他的不懈求索不仅将给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也将使他的医疗实践及科研工作意境高远。

上一篇:回家,过年 下一篇:LED产业发展态势及中国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