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是否还能鄙视线下?

时间:2022-10-17 01:10:27

线上是否还能鄙视线下?

寻找营销行业内的创新循环模式。

“有两个有趣的小提案:一个是基于批量线下活动的拉新方案。方案提供者是搞线下活动的老手,跟各种活动的主办方关系很好,所以他们可以在活动现场展开一些定制化的垄断经营。

比如在亲子活动场地中排除所有饮料售卖,只推广告主的赠饮活动,活动人群扫码下载、然后下单零元购。这种短时段的封闭环境营销,人群高度定向,且巧妙地排除了用户的其他选择,用特定动作圈存用户,效果据说很好。即便以下单动作作为考核标准,新客竟然也可以做到十几块钱一个,可谓物美价廉。

另一个是基于批量演唱会的营销方案。方案提供者手头攒了很多演唱会资源,广告主的投放可以包含线上传播和线下现场。从资源上看,可供做品牌投放的权益不少,但效果层面,考虑到演唱会的特殊情况,在流程理顺、人力跟上之前还不太好搞。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上一类方案中的一小类,毕竟演唱会也可以算作一类活动。

从这两个小提案身上,可以看出有几个共同点。

其一,活动IP的营销价值正在被迅速发掘出来。

这两个方案提供者一个做传统活动运营、一个是做演唱会票务。对他们来说,背后支撑这种变化的是其运营模式的转变和丰富。原先是侧重面向C端收费,而提案的做法则侧重转向B端收费。这种转变并非因为他们之前的做法无法保证盈利,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活动IP所代表的品牌和真实人群对于一些广告主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从营销场景来说,这些活动其实是作为一种优质媒体资源被打包售卖。提供批量演唱会营销方案的机构负责人在沟通中很坦白的承认,他本人出身于一家垂直广告媒体,而他的合伙人则是一直深耕演唱会票务领域。他们发现,与C端票务市场的竞争激烈相比,面向B端的营销推广则更像是一个尚未被充分发掘的价值洼地。

他在跟广告客户的沟通中发现,很多品牌客户无论对那些非常稀缺的“头部”演唱会资源(比如王菲演唱会),还是对那些受追捧程度一般的中长尾演唱会都很感兴趣。但在另一方面,很多演唱会运营方在自身品牌的售卖方面其实很不“专业”。他们认为自己显然是发现了一个很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不过,从实操层面来看,这类营销玩法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对活动运营现场的把控必须足够到位。操盘者必须提前介入到活动策划运营中,才能对活动中的定制动作、营销效果进行提前部署和测算。二是实现批量标准化营销还是有难度。这种涉及到活动、涵盖线上和线下多个环节的方案还需要继续打磨。方案必须要获得活动主办方的首肯,把方案植入到批量活动中再面对广告主进行预售,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同时一些环节高度依赖于人力投入,要快速起量还是有难度的。

其二,用户流量的成本、效率和质量不能再以单纯的线下和线下来划分。

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已经是事实,另外还有两个更不能忽视的事实,一是在双十一这样的极端日子里,线上流量越来越集中,能够分到中小玩家的流量更是越来越少,而且这种时段还会越来越多;二是线上流量的质量越来越堪忧,一些大数据营销运营方抱怨甲方要求越来越苛刻,而甲方则抱怨说数据水分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这两个提案,针对活动IP现场人群的精准营销,兼顾线下+线上,反而在新客获取的成本、效率和质量等几个层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数字营销的盛行以及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在营销领域里也逐步形成了一个鄙视链,比如线上鄙视线下、数字鄙视传统。但事实如何呢?这几种玩法放在那里,说哪一种一定是先进的,也未必。应该说,真正的用户在哪里,在哪里玩可能就是最有效的。

换句话说,当线上垃圾流量多了之后,按照效果营销的路子出去,结果未必就有效、就精准。当线下活动能否集聚到一批高质量的用户人群,活动本身品牌越来越好,未必不可以谈精准、效果,做到品效合一。

当然,对于这两个提案的玩法,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地推”。但这种特定场景内的“地推”与那种扫街拉客式的“地推”显然有非常大的区别。客流质量高,推广植入界面友好,场景从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保证了效果要远超以往。

更精准的线下推广这种潮流看似对线上营销的“反动”,其实会有利于推动在线下营销、线上营销之间达成一种良性均衡。

其三,营销服务机构的确在变化,但并非是“再见了,4A公司”这么简单。

这两个方案的提案方都不是传统的营销乙方。这似乎也可以作为“再见了,4A公司”这一论断的佐证,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如果按传统的机构分类,这两家提案者的身份可谓多元:他们是活动媒体资源的整合平台,他们提供线下执行服务,他们还提供线上投放资源,他们提供品牌投放服务,他们还可以做到按效果结算,他们有自己的APP,他们甚至还没想好该如何更精准的描述自己。

这些方案提供者虽然暂时撇开4A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全案服务商)去甲方提案,但其实对4A公司还是有需求。其中一家在沟通中就表示,正在寻找一个有4A经验的人加入公司。毕竟,他们作为一家新起的营销服务方,只做直客毕竟扫描不过来数量庞大的广告主群体,如果把自己加入到4A的媒体库,将是极大的助力。

其实,无论在甲方体内,还是在传统乙方中,又或者在那些创新的、尚无法归类的营销服务提供者那里,点状分布的创新玩法一直不曾间断。

从微博到自媒体,再到直播。所谓的风口不只是创业公司在追,一直崇尚创新创意的市场营销部门更是如此。他们无论基于自身追求,还是基于企业KPI,一直在捕捉并把握各种新玩法的早期红利。

但要看清楚的是,这种早期的、点状分布的尝试,与中后期持续稳定的批量化、标准化输出,是不一样的。当一种玩法趋于成熟之后,效率优先的分工合作方式自然会浮出水面。

从早期某一方发掘某一媒体红利或营销价值洼地,到打造一些成功案例,再到有专门的营销服务提供商(比如4A)进行批量售卖。如此,这样一个营销行业内的创新循环就可以宣告完成。

上一篇: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下一篇: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