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刍议

时间:2022-10-17 12:10:05

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刍议

[摘要]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本文根据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并结合中学生写作的心理特征,把中学生写作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同时也应着重培养其表达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学生自身及家长都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52-0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及基本理念,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写作能力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内涵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写作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系统,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倾向性、与智力的诸种因素联系紧密、与言语能力联系紧密。并且,从写作的基本过程和写作活动的心理因素可以看出,有两种能力是贯穿全过程的,这就是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认识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表达能力一般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选择表达方式和文章修改等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既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由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两方面构成,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两方面都抓好,不能偏废一方。但本文将侧重从表达能力方面出发,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写作过程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学生身边生活写起。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二)启发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写作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理解生活的能力。这是审题立意、驾驭题材等的基础。因此,应启发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在写作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比思维更重要。”通过想象,可以提高选材构思能力,使表达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而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在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

(三)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提高作文价值

先说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正确分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明确文体、字数、写法以及人称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审题要准确理解文题含义。一要准确理解文题中词语的本义,有的还要根据文题的语境,深入理解它的本义。二要透过文题中词语的字面意义去准确理解其引申义。三要准确理解文题中词语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审题是要领悟文题的深刻寓意,通过本体,做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另一方面,审题要弄清题目要求。一般的作文题目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文题;另一部分是对作文者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不但要准确理解文题的意思,而且要搞清楚写作要求。再说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依据。它将确定一篇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乃至语言的运用。立意的具体要求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

立意正确是能准确全面地结合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意义,切合题目的要求。立意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无论文章内容多繁杂都要做到“从头到尾一线穿,中心思想贯全篇”。立意深刻就是能揭示某些现象的本质或生活的真谛,言近而意远,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立意还要新颖,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立意新颖,要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风貌。写文章,要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力图讲出别人没有讲过的道理,提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抒发一点自己独有的感受。一句话,提出一个鲜明新颖的主题,这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找到新颖的写作角度,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四)培养选材能力,突出作文主题

文章主题确定以后,要指导学生紧扣主题,精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对中学生应从选材的真实准确、典型、新颖进行培养。

选材要真实准确。所以,在作文选材时,不仅要看材料是否表现了主题,还要看它是否真实,只有真实文章才能感动人。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必须着眼于材料选择的典型,所谓典型材料是指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材料。它能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很强的说服力。写作时应根据主题的要求,从具有不同程度典型性的材料中,挑选出最具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

(五)培养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完善作文结构,增添作文色彩

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有境,入境始为亲。”指导学生布局谋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安排层次,安排段落,注意过渡和照应,写好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培养学生编写结构提纲的能力。编写提纲是作者对所写文章的结构布局、层次段落、开头结尾的总设计。它不仅可以使写作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保证文章写作条理化、系统化。还要做到剪裁合理,详略得当以及文章的跌宕起伏,波澜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指按照语体和表达的需要,准确熟练地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在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和文章的修改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根据主旨和体裁的需要,选用一种或多种方式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学生写好文章后,对自己的文章哪里好、哪里有毛病一般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知不足,然后改,方能提高。

三、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智力活动。因此,要把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让他们用语言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有利于养成观察、阅读、思考、写作的良好习惯。课外练笔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操练,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全面自我教育的过程。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按照正确的写作方法指导和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方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能力。学生自身也应加强阅读与积累,并经常进行课外练笔。我们知道,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这样,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5.

[2]秦和鸣.心理学浅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09.

[3]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A].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71.

[4]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A).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70.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中文版(第一卷)[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284.

[6]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神思[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5:248.

[7]赵谦翔.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J].中学语文教学,

1999,3:24.

[8]黄展鹏.鲁迅怎样写文章[M].上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26.

[9]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唐五代两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86.

上一篇:中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技能训练 下一篇:刑法学实务案例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