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17 11:16:17

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以来,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的方向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今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 建设

2003年至今,国家推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有七年多的时间,该项目的发展初显成效。已经审批通过的国家精品课程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高职教育来说,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高职院校,应抢抓机遇,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高标准打造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进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是“为某些职业培养、训练人才,而不是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重视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应用性,而不是理论创新、学科的系统性和基础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既可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2、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下,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即遭遇待业,这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出台的下岗职工优先就业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教学质量下降导致毕业生素质的下降。人才素质的下降势必会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事关重大。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3、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真正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看,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厂,制造中心。从我国就业结构看,全国劳动力资源8.8亿人,城镇劳动者中登记失业率3.6%,加上下岗职工则失业率达7%,已达到国际警界线。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率较高;另一方面高级工短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教材建设或是简单的“课程设计”,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建设精品课程最终的成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上。

二、结合新指标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从近几年精品课程评审方案与评审指标的变化来看,精品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更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分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稳中有升;教学条件的权重逐渐降低;“政策与支持”观测点的分值有所增加。高职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围绕新的评审指标体系,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素质为基础,以针对企业岗位职业素质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实用性、针对性、职业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

1、将精品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目标层次上看,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统驭课程建设,或者说课程建设只是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操作上看,要做的具体事情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很多都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将两项工作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工作结合、成果共享。 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目标主要有:探索并形成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形成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培养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富有实践经验、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设备优良、体系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制度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等。这与精品课程中“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都是相辅相成的。

2、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在新的指标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分值高达20分,可见高职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要做足功夫。对此,就要从专业的角度考虑精品课程建设,而非简单地从课程的角度考虑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的角度考虑,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是提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等六个方面;而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角度考虑,则需要综合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双证沟通”的要求等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在选择精品课程内容及组织安排过程中,从专业发展的全局考虑,而非单纯的“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应强调根据企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来确定教学内容;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则应侧重考虑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确定教学内容,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以此为依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合适教材、编写课程教案等。如武汉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从确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或门类入手,在综合考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双证沟通”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一个会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职业道德与经济法规》。这四门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的一个知识框架,也包括了会计操作性技能、规则性技能和现代会计信息处理技能等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另外该专业负责人也提出,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要求来看,还应将整合开设专门的会计实训课程,并将其也纳入会计专业精品课程体系中来。

3、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与“学科型”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实践性内容占相当的比例。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性训练,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精品课程把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社会考察、工厂实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将课堂教学、家具实训基地实操、工厂实习、家具博览会参观、社会专业调研、企业设计项目、家具设计大赛、专利发明创造都全部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性和应用性家具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

4、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切实发挥“双师”作用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与本科院校不同,应突出“双师”、“企业工作经历”的特点。课程主要负责人及主讲教师除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双师”建设在操作和落实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师职称的达标,还应将“双师”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及实践中。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另外考虑到成本因素,也可以将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工作现场制作成采访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将被动的理论灌输转向为生动的形象演绎,从而使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双师”的职称和使用双达标:一方面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达标,即实现真正双师;另一方面强调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情况的达标,实现学以致用,知以致用,通过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带动和促使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教育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完美接轨。

5、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创新意识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也正是如此。要推陈出新、形成自家特色,这不仅要求精品课程具备其他课程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同时也要在不同院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这就需要深入地理解各级指标的含义以及工作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如武汉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开设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职业道德与经济法规》,充分实现了与双证考试的接轨;如康定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精品课程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在线练习和考试,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在线练习,另一方面能很大程度地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6、建立精品课程长效发展机制,精益求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获得“精品课程”荣誉决不是某门课程建设的终点,而只是个起点。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后续工作的检查、监督,保证教学内容始终能够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水平,能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的改进、完善,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精品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实施。

三、加强深化教学,系统建设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抓重点、出成效的主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的特色和专业优势有所侧重的选取精品课程建设的科目,在建设过程中按部就班的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推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的长足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周跃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3] 赵锋:为高职崛起打造精品课程[J].上海教育,2003(3).

[4] 刘复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6(4).

上一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 下一篇:企业会计报表分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