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课堂谈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7 10:10:55

略谈课堂谈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堂讨论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但在当下一些高中学校,由于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降低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讨论问题为中心,以教材知识点中的一个或几个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和载体,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拓展和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中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选取讨论的主题比较随意

讨论专题的设计需要精心选择、深思熟虑。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没有经过认真的备课,对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缺乏的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有些讨论主题不是重点或难点,不但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觉悟,失去课堂讨论的价值。显得课堂讨论比较随意,把握不好讨论进程,使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有时连讨论的方向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因此,要重视和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使课堂讨论达到理想的效果。

2、选取讨论的素材比较泛滥

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支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然就无法体现学生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栏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景设置、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充其量只能是“速战速决”,每种讨论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数量而没有质量。这就是说,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来不及调动自己的思维,多数情况下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要么就是“即兴胡言乱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应该讨论的地方没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讨论的量太多T,片面地强调了讨论法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提高课堂讨论的策略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己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和开放理念,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顺利进行。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教书和育人双重角度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对课堂讨论树立止确的观念和态度。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要起主体作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讨论式教学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导演”角色,学生是“主角”,这就对教师在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知识广博、应变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同时还要大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适应讨论式教学法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讨论气氛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们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在讨论课上,教师要适时地运用“见解有新意”、“观点有创新”、“论述有条理”、“演说棒极了”等鼓励、赞美语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再次,要沉着应对,掌控课堂。讨论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是让学生无边际地、天马行空地讨论。政治i}教师应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改正,并及时纠正离题现象,以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而且,由于讨论问题的开放性、信息传递的多向性,课堂讨论过程中常常发生教师始料未及的状况。如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关于某一问题出现较为偏激的看法等现象时,教师切不可置之不理,而应当凭借自己的知识积淀、社会经验和教学智慧给予及时、恰当的点拨与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徇私枉法,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然后得出当前我国腐朽现象严重的结论。这一言论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共鸣。这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采取回避态度,或硬生生地批评他的观点,就必然引起同学们的怀疑和反感。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具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然后肯定当前的确存在着腐败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的现象,但看待问题应该看它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腐败现象,国家及个人应该怎么做?抓住这一契机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只有时时用宽容、灵活的心态面对讨论中的种种挑战,只有熟练地把知识融会贯通,接纳学生的各种反应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上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思维,从而使课堂讨论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M].内蒙古出版社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M].2009(1)

[3]任建芳.高中政治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0,(48 )

[4]宋蔚.提高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功效之我见[J].考试(高考族),2009,(09).

上一篇:激发政治课学习兴趣几点思考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