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

时间:2022-10-17 10:00:05

疏导“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

高二某班住宿生刘某某,外地生,初中时学习认真,非常听父母的话,循规蹈矩。高中刚入学时学习也比较认真,能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每周都能写信或打电话回家。但后半学期,他写信或打电话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要钱的片言只语。再后来就是旷课、上课睡觉,直到发展为整天整夜地泡在网吧里。老师多次批评教育,并给予处分,但没有什么转变。高一某班学生黄某某,本地生,开学以来学习懒散,举止言行另类,多模仿港台影视剧中黑社会成员的形象,不与父母交流,做什么事情都瞒着父母,多次离家出走,老师多次教育无效。经了解,此生初中时也是好学生,是家长眼中的乖乖女。这类学生选择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和地点开始叛逆,这叫做“回避父母型叛逆”。

由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自觉采取不同的心理机制来控制叛逆的冲动,主动将痛苦的感情和强烈的冲动排斥在意识之外,也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压抑”。一般而言,在青春期之前会有更多的压抑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因为此时他们普遍感知到自身的弱小,以及来自于父母的“威胁”。与此同时,另一种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使得他们夸大顺从的情绪,压制与之对立的叛逆情绪,表现为好学生、乖乖女。

“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一方面缺乏自信,或者自恋不够,无法爆发激烈的叛逆言行;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处在一个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身边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一旦他们远离父母,或者选择父母不在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爆发叛逆的言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叛逆比青春期长,严重的会延续一生。因此,要从学生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心理辅导,更不能开除了事。

家长必须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回避父母型叛逆”多发生于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这些父母管教孩子过于严格,方式过于刻板。孩子小时候会对父母百依百顺,但一旦孩子长大,要形成独立自我,就会想方设法回避父母的监管。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使他们与孩子平等交流,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办事、敢于尝试、预测效果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重塑独立自我。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心理访谈,能帮助学生分析叛逆心理的成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文化修养、休闲娱乐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分析父母在哪些方面过于严格及带来的后果,自己的应对方式等。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才有可能采用合理的方式、理性的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有助于形成独立的自我。

介入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借着这股力量可改变旧有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新行为定型。因此,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

第一步:确定什么是学生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他们的成长。阻碍学生改变的原因就是改变和痛苦相连,因此宁可不改变。因为学生不知道改变后的结果,心怀恐惧。

第二步:找出改变的杠杆,认定不改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就改变会有很大的快乐。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当他们觉得旧有行为带给自己的痛苦大于所能得到的快乐时,他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行动。杠杆的作用就是把旧有行为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变所带给的快乐放大,当痛苦超过快乐时,改变就发生了。这可以使学生不再叛逆,以及纠正沮丧、消极、烦恼等负面情绪。

若这还不足以成为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叛逆学生的亲朋好友、师长等。请学生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发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判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如果我今天就改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我的家人和朋友会怎样看我呢?我会有多快乐呢?”

第三步:终止旧有的行为模式。只有终止叛逆学生的消极行为及情绪,找出扭转旧有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痛苦,才会终止他们的旧有行为模式。例如,一位老师想帮助一个学生戒掉长时间上网的习惯。据老师了解,这个学生想改掉这个习惯,但内心充满矛盾,因为这个习惯还给他带来第二种快乐:忘记上课的烦恼。因此,老师觉得应该施加较大的压力:“为了让你充分享受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快乐,在随后的一天里,老师允许你在办公室上网一整天,但不能离开办公室一步,就是上厕所也不行,也不会有人给你送饭。”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方法就是杠杆。能让一个人肉体上觉得痛苦,就能使他拿出改变的决心,晚上睡觉时,他的脑神经系统会记录下长时间上网而不能如厕又不能吃饭的痛苦经验,一下子把他先前对痛苦和快乐的认知击得粉碎。

第四步:另外找出一个又新又好的行为模式。这个新行为必须要让学生得到与旧行为同样甚至更多的快乐。譬如说要戒掉长时间上网的坏习惯,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上网中所得到的快乐,例如可以让学生看娱乐杂志。

第五步:不断调整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最简单的调整方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粗壮的神经链。学生找到了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就能不断往积极方面想,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个新行为,直到他们觉得它真能使自己脱离痛苦、得到快乐,这时它便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同时,老师可以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过程,比如确定目标及奖惩方式,使新行为能够长久维持。

第六步:测试效果。利用《结果检查表》检查改变后的效果,看看这些改变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纪律性增强了吗?学习认真了吗?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吗?看看这个新习惯能否与学生的价值体系、信念、心理相匹配,否则那个新习惯就无法持久。若检查后发现新行为与检查表有不符之处,就要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后的改变目标为止。

附:《学生结果检查表》

确定自己对旧习惯感到痛苦:当你回忆起旧习惯,你感到像以前那样快乐吗?还是痛苦呢?

确定自己对新的行为感到快乐:当你想起新建立的行为时,是否感到不再痛苦了?

让你的新行为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能决定快乐或痛苦的坚定信念)相合:你的新行为是否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相匹配?

确定旧习惯带给你的快乐依然存在:你的新行为中是否仍保留旧习惯带给你的快乐呢?

臆想未来你的新行为成为习惯:臆想以前使你沉溺于旧习惯的原因,让它成为你以新的行为生活的诱因。

上一篇:海外教育动态:“三方会谈”式家长会备受欢迎 ... 下一篇:本月核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