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行动 12期

时间:2022-10-17 07:29:04

2012年,东莞市教研室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中小学,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并综合考虑各学校十年课改期间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积累情况,选择了207所中小学作为首批“高效课堂工程”实验基地学校,并确立了“课堂模式”“课堂评价”“课堂资源”等七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但作为参与学校,如何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逐渐形成个性化的高效课堂模式,并且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最为紧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在东莞市教研室的具体引领下,这些参与学校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与智慧,演绎出了无限精彩。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以“评价表”切入

为了推进高效课堂工程建设,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设计了一份《东莞中学松山湖学习高效课堂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并以此要求学校的课堂教学。但在实践中学校发现,这个《评价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要求过高,面面俱到,让教师觉得高效课堂很神秘,创建难度大;二是有的指标表述抽象,指向不明;三是评价表过于注重教师的课堂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在东莞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对《评价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修改。2012年10月开始,学校要求各个科组以这张《评价表》为准则,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教师们而言,每修改一次《评价表》,他们的观念就前进一步,与高效课堂就接近一步。可以说他们的高效课堂是在对高效课堂评价表的不断使用、不断否定和不断修正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在观念的改变中,名师引领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有三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十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他们都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主力军。有一节课对学校的高效课堂工程的建设影响很大,成为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经典课例。

学校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中历史特级教师柴松方借初二(1)班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这是一节创新课,课堂共设计了六个学生活动环节,探究了两个历史问题。上课前,历史科其他老师看了教案后都说:“对您的设计我很是敬佩,但不敢认同。”上课时,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快乐而激动;下课后,柴松方与科组教师又有了更激烈的思想碰撞。因为这节课柴松方只是不断要求学生看书、活动,自己却躲在幕后。结果,课没上完就打下课铃了。课怎么能这样上?学生能学到多少?第二天上课的老师,谁都不敢用柴老师的教案,都自己讲,课后很心安理得,因为内容讲完了。第二天晚上,教导处拿这班学生与其他两个班就这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做了一个对比检测。结果无论是平均分、优秀率还是及格率,柴松方老师上课的班都比两个对比班高出许多。

这个结果始料未及。而正是这个始料未及的结果让老师们相信了两点,一是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动;二是让学生都能参与的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因为成绩和能力提高的主语永远是“学生”。

松山湖实验小学:以“构建模式”推进

在高效课堂建设一开始,松山湖实验小学就一直在探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要不要构建一个模式?如果要,那需要怎样的模式以及怎样去运用模式?经过认真的研究与论证,松山湖实验小学认为:构建一个适合自己校情的模式,为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导向意义和操作指导作用的框架和结构;这个框架和结构应该对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条原则形成有效地支持。而对于模式的运用应该注意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模式不能成为一种机械的流程,在遵循模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化创造,形成既有统一的教学框架,又有教师个性化特征的课堂结构;二是模式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外显形式的认识,更要深入地理解模式所揭示的的课堂教学规律,掌握“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最终,松山湖实验小学提炼和总结出“四学五明”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

四学(学生): 个体自学、 组内合学、 班级展学、 考核促学

五明(老师):课前明要求、自学明进展、合学明问题、展学明关键、评测明效果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学生自学,通过这一学习阶段,学生自己初步理解和掌握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标注出疑难问题;而要求教师上课前明确学习要求、目标、方法;明查学生的自学进度及效果。

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组长的组织下,组员提出学习问题,通过组内讨论和展示(我们习惯称之为“小展示”)的形式解决部分问题;而教师要明晰各学生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暴露的问题。

第三步:各学生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内开展展示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和感悟;而教师在展学时要明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

第四步:学生完成检测性练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纠错并整理纠错本,而教师评测后要对学生课程达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安排下一步学习活动提供依据。

学校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是基于学生小组合作建设的学习生活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无痕成长共同体建设和实施。第二是基于教学模式流程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训练。第三是基于学习指引建设的教师教学行为训练,以此来保证“四学五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运用。目前,该模式的实施已经对松山湖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各自呆坐的听课走向活动性、开放性的学习,从单纯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一种与教科书相遇和对话、与学习伙伴相遇与对话,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的感觉;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出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基于对话的交流与挑战。

莞城中心小学:以“课堂观察”检验

在实施高效课堂工程的建设中,莞城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然而,课堂是否真的简约?是否真的高效?则需要一种专业的、合理的、科学的检验标准。莞城中心小学所采取的方式是――课堂观察。

在莞城中心小学,“课堂观察”这一概念就是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针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提出来的。它和传统的听课评课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与一般的听课模式相比较,莞城中心小学采取的“课堂观察”的方法具有强调目的、强调工具、强调研究的特性,是评价高效课堂的检验标准。

强调目的,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前提。

“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在听课的时候,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而是有选择性地记录能指向自己观察目的的内容;在评议的时候,也力图通过记录的内容来回答与观察目的相对应的问题。

例如,要检验语文课堂中“简约课堂”教学环节的制定是否真正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观察者便可以以学校制定的“简约课堂教学环节指南”中的“读书”“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训练”“小练笔”“积累”等环节是否有效为观察的目的,在听课的过程中采取多人合作的方式重点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实施情况与效果。这种有明确的目的,是提高听课评课专业性和科学性、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前提。

强调工具,是判断课堂是否高效的体现。

在“课堂观察”的模式中,观察者不能再仅仅凭借一个本子一支笔走进课堂,而是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比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来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这些工具中,最具“课堂观察”特色的就是观察量表。例如在体育课中,可以利用定量的方法来记录学生的运动强度。横坐标为教学时间,纵坐标为学生的脉搏。每五分钟记录一次,抽取五位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脉搏的平均数。然后,就可以绘制出学生的运动强度曲线图。如下图:

观察者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思考,得出了如下的分析评议:

“整节课中,学生的心率最高约为125次,这个波峰出现在第20分钟的时候,这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第30分钟时,学生的心率值过低,这说明运动量不够。另外,结束部分的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做好放松运动,导致学生在下课时心率还有110次,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恢复,这不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建议教师合理安排后半节课的运动内容与时间。在第30分钟左右,适当提高运动强度;在临近下课前,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做好放松运动。”

教师凭借这样的量表进入课堂,依据量表进行记录、分析、评议,着眼于事实与数据,不再是传统的“跟着感觉走”,它使评课活动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数据的严谨,大大增强了评课的科学性,能客观、准确地判断课堂、评价课堂。

强调研究,是促进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莞城中心小学所推行的“课堂观察”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听课之前要针对观察的目的进行深入研究,在听课之后更要深入分析记录的内容,使执教者和听课者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都能有明显的提高。可以说,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都是一次有主题的深入的专业研究活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是促进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上一篇:微观生态 12期 下一篇:揭幕贺岁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