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

时间:2022-10-17 07:18:19

关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

教育是一个大市场,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处处有市场的影子。学校内或多或少有市场可以涉足的地方―――例如学校基建、设备采购等的招标与竞标;学校之外, 就教育服务本身而言,市场也是广泛存在的。针对中小学生,在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与学生升学考试有关的校外教育市场很是红火。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现象反衬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这种论调的逻辑是: 家长对中小学的教育不满意, 所以到学校之外去寻找弥补的方式,这就是围绕与学生升学有关的考试科目而催生的补习、培训、家教等校外教育市场( 钢琴、围棋、书法等与升学考试不直接挂钩的校外教育市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以下皆同)存在和繁荣的根本原因。这种说法使人信服吗?仔细分析,发现这个观点很有问题。

首先,让我们假定这个论点是成立的, 即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意。后者是前者催生和繁荣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我们不得不推导出这样的结论: 现在的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不如以前好,因为,以前没有或很少有校外教育市场。我们也可以仅仅因为上海的校外教育市场发达而青海某贫困县校外教育市场极不发达这样一个事实,就宣称:前一地区中学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后一地区的中学教育质量差。尽管我们没有经过严密的数据对比,不言而喻,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质量要比 20 年前有较大的提高。上海的中学教育质量比青海某一贫困县中学的教育质量要高不少,这也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我们不得不拒绝“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和繁荣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这个论点。

那么,校外教育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升学考试竞争”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我国学生总量庞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同时家庭与社会把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升学考试”竞争在我们国家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家长在家中打扫卫生、做饭、给孩子送饭, 做一切能做的事情为孩子创造时间学习。为了增强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 家长为孩子买各种营养品,同时也为孩子请家教或让他( 她) 参加一个补习班、提高班 校外教育市场就这样从无到有地产生和壮大起来。你或许会问:以前(比如 20 年前), 就不存在“升学竞争”吗? 那为什么那时基本上没有校外教育市场呢? 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市场需求与购买力。显然, 20 年前, 由于考试竞争的客观存在, 也必然存在校外教育市场的心理需求。只是那个时候, 普遍缺乏市场购买力, 因而校外教育市场就没有产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 人们也没有“到学校之外去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的想法。那个时候, 升学考试的竞争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内的竞争―――学生通过自己在学校内多花时间和多下功夫来提高自己的考试竞争力。随着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校外教育市场不仅出现了, 而且种类丰富、特色显著。

校外教育市场的培训与补习等, 在家长眼里,其功效等同于学校教育, 二者皆是增强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与途径而已。过去由于经济收入( 市场购买力) 低的原因, 只有学校教育一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途径罢了。升学考试的竞争已经从学校延伸到学校之外―――校外教育市场。

我们再来看看是哪些学生在接受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 对校外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学生进行仔细调查表明, 这些消费者当中,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成绩差的有, 一般的也有, 成绩好的也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购买校外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行为, 只能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购买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 提高考试竞争力的动机与目的”, 但是, 在校成绩不同的学生在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的动机与目的是有差异的: 成绩好的学生是为了进顶尖的学校; 成绩中等的学生争取进较好的学校; 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希望就是考上即可。针对不同的需要, 校外教育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培优班”,针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开设“提高班”,为学习较差的后进生开设“补习班”。因而家长在校外教育市场为孩子购买教育服务,不能归结为他们对学校教育不满意。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也到校外教育市场购买教育服务,可以这样解释: 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群体而言,竞争的压力与激烈程度都是大致差不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其他成绩水平的学生是少数,比例很小,而优质学校同样很少。因而, 这个全体竞争也很激烈。成绩好的学生也希望获得更多的途径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他们需求的迫切程度并不比其他学生群体要缓和多少。而且, 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命运的改变要比一般教育资源来得显著, 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涉及“ 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考试竞争”的话题与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点。

上面只是回答了“ 校外教育市场的存在与繁荣的事实不能说明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但并没有回答“怎样才能合理评判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通常是通过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来体现的, 但是发展的要素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分数 ( 或通过分数所折射出来的知识与智力),能力、态度、情感与技能等等也是在评价学校全面教育质量中所不能缺少的。现在不少人仅仅用一个分数或升学率指标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不仅不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而且忽视了教师在情感、态度、意志与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所做的大量的辛勤的教育工作,这对教师不仅不公平,也挫伤了他们在“育人”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更令人忧患的是,如果这种评价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其导向的负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为迎合这种评价倾向,教师或许会自动放弃“ 育人”,转而“孜孜以求”、“一心一意”抓学生的成绩。

就评价的方法来讲,不仅要用相对评价( 关注该校在本地区学校中的位置),更要使用绝对评价( 判断学校教育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要求和达标的程度) 。我们必须明白, 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主要关注维度是“发展性”而非“区分优良或划分等级”,与此相关联的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 个体内差异评价) 。在不少地方, 学校之间在生源、教学设备与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 注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绝对评价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进步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即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不能脱离学校的背景、发展的起点等等,不能仅仅根据某个标准来对学校排队(评价)。

上一篇:浅谈基层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下一篇:老子不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