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时间:2022-10-17 06:48:15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构成,文化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数千年的生存发展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则是构成我们现今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本源,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试结合自身工作及桂林非遗保护情况谈谈我在传承性保护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04-01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进校园的形式在年轻人中普及开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应注重传承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弘扬的过程,而保存和弘扬之间,弘扬则更为关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步入到现代化的网络时代,原来传统的文化被现代文化所冲击,特别是80-2000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变得不了解,变得陌生,因而,年轻一代中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再有兴致和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认同,也就没有了未来。所以,让年轻人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弘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进校园,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年轻人的一种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强化。传承,首先是要人们接受,去学习,去认知,只有这样才可能谈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自觉。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不再愿意接触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他们离自己的民族的本源越来越远,自然,也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不再认同。

为了将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引进校园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去认知和认同呢?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广西这一特定区域来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让更多的广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送进校园展示?让西方文化艺术和广西本地区民族文化艺术在这些年轻人面前展示,让这些年轻人在领略西方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学习和认知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保护应该多以公益性方式予以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或历史,其特性决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社会商品价值和社会精神价值。也就是说,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社会加以利用时,市场经济规则在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便被转化为可谋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经济价值,通俗的说,就是现行流行的“文化产业”。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在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刘三姐》、《花木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电影艺术形式,推向世界时,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

像《刘三姐》、《花木兰》能赚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特例,绝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特定的区域性、特定的民族性,以及在趣味性等方面,其局限只能在特定区域或民族间流行。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摆脱濒临消亡的厄运,只有政府和非盈利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承担主要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精神价值买单。

我有个亲戚在桂林彩调团当演员,月薪一千二左右,这种工资水平对于退休老人还算勉强,而对年轻人来说就有点偏低了。同时,由于彩调在桂林市区也不受大多数人待见,其票房少得可怜,于是剧团掉入了不演不亏,越演越亏的恶性循环。后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便将桂林彩调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保留剧种,纳入桂林地方政府的财政,剧团的生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特定性及民族的特定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有针对性

桂林彩调在之前在桂林市是桂林市民很喜欢的地方艺术,可是在中由于政治原因,彩调被禁演了,自此彩调在桂林消失了近30年。然而,时过境迁,近30年的沧海桑田,桂林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前,桂林本地人还占多数,在彩调被禁演后,革命样板戏开始切入桂林的主流文化,中期的三线建设,从全国各地迁入了很多的大型工矿企业,大量外地人口迁入桂林,桂林本地人不再占多数,桂林传统文化不再占主流;改革开放之后,再次吸引了很多的外地投资和做生意的人口迁入,这时的桂林市区的本地人开始变成“少数民族”,桂林传统文化被彻底边缘化。其次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原来桂林在前,在桂林本地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桂林传统文化就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更急功近利的时候,现代功利主义的主流文化便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化,桂林传统文化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就荡然无存。

而桂林市的周边地区,包括12个县,由于在人口结构,和意识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桂林传统文化艺术在这里有着丰润的土壤并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对延续民族记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也应当成为现今中华各民族人民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上一篇: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现象透视及教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