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以“犀”为贵

时间:2022-10-17 06:37:13

随着民众收藏热的升温,“竹木牙角”以精湛的工艺、独具的审美情趣,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成为投资升值的热门之选。“牙”即象牙,“角”即犀角,因材质的稀缺、雕刻难度大,较之竹、木材质尤显珍贵。犀角工艺品又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更显珍奇,古人甚至将其与“夜明珠”相提并论。香港“松竹堂”主人、犀角藏家霍满棠曾对犀角雕的存世量做过研究,得出了世界犀角存世量不足4000件的结论,其中犀角杯占到了95%以上。犀角因其独特的天然形状多制作成犀角杯,犀角杯曾经是只有帝王和皇亲贵胄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这种贵族身份使得它每每在市场上出现时,必引起藏家们的一番你争我夺。

历史和材质构成犀角杯的珍贵性

犀角制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诗经》载:“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兕”释义为:雌犀牛。据此可知,早在青铜器盛行的商代便已出现了犀角工艺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犀角的珍贵。《塞诗外传》载:“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古有传说:鸡见犀而惊骇,故以“骇鸡”命名“犀”。)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境内犀牛数量众多。犀牛皮是制作盔甲的上等材料,到了战国时期,连年混战使得犀牛遭到残酷捕杀,加之气候变化的客观原因,导致犀牛几近灭绝,难得一见。《战国策・楚策》载:“遣伎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由此看见,在当时犀角制品已经因数量的稀少而愈发珍贵,甚至已经成为与“夜光璧”相类的宝物。汉代,犀角用材开始从东南亚一带输入。据《汉书》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这说明犀角在中国已经难觅其踪,只能靠臣国的供奉来满足上层社会对其需求。

就材质而言,犀角杯的材质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两类。非洲犀角包括黑犀犀角和白犀犀角,亚洲犀角包括苏门答腊、爪哇、印度三类。非洲白犀犀角的颜色并非字面理解的白色,而是有嫩黄色、灰色两种。而黑犀犀角的颜色则有嫩黄色、灰色、黑色3种。而且就整株犀角来说,颜色绝不会是一致的。亚洲犀角的颜色则是不确定的,多为黑褐色或黑红色。也有人认为是浅色的或黄色的,以有花斑的最为上乘。

有学者分析:导致犀角杯存世量稀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犀角独特的药用价值,人药需求量的提高使其愈发稀少,用作制作犀角杯的材质更是少之又少。二是犀角不宜保存,特别是埋藏地下极易腐烂。因此,传世犀角杯显得尤为珍贵。

明清犀角杯贵在雕工与题材

唐宋时期的犀角杯的制作原料已经大部分依赖进口,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但大部分明代犀角杯还是亚洲犀所制。非洲犀材质的犀角杯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制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犀角雕是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一件唐代犀角杯。至明代,犀角制作工艺步入繁荣时期,到了清代中期更是达到了历史顶峰。这种繁盛的局面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促成的:首先,原材料充足,东南亚地区有着充足的犀角供应。18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后,民间自由贸易的发展,非洲犀角由广州进口输入我国,为犀角工艺的发展奠定了极大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明清两代经济富庶,皇家专门设立了御用作坊来满足皇家的需求,促进了犀角杯的制作。再次,雕刻名家辈出,文人、士大夫崇尚淡雅精致的风尚直接影响犀角杯这类雕刻工艺品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创造出面貌各异的犀角杯。最后,竹、木雕刻工艺应用到犀雕工艺中,扩大并丰富了犀角工艺的题材及样式。

明清两代的制犀名家有:

濮澄,竹刻大家。据《太平府志》载:“有巧思,镂刻名世,一切犀玉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公卿慕致一簪一盂,视为传宝。”

鲍天成,明代制犀名家,被誉为“吴中绝技”之一,上海博物馆藏有其制作的“透雕浮槎犀角杯”。

尤通(有人认为是与尤侃为同一人,但无可靠文献证实),明末清初制犀名家,“擅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他的作品冠以“尤犀杯”的美名。

蒋烈卿,明代制犀名家,多作仿古器物。

方弘斋,明代僧人,擅长雕刻犀角、玛瑙、刀法出神入化,细入毫发。

胡星岳,明末清初治犀名家,以雕刻夔龙、仿古题材著称。

周文枢,明末清初人,善制犀角杯,擅长山水人物纹,自成一格。

明代传世的犀角杯多为嘉靖、万历时期制作,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竹木、玉石雕刻风格相类,纹饰题材包括人物、花卉、山水等。清代宫廷造办处从雍正时期开始制作犀角杯,乾隆时已达到鼎盛。风格多以仿古为主,尤其到了乾隆时期,犀角杯造型渐趋多样化,且器形种类不断增加,除杯外,还出现了圆雕人物、清供雅玩、文房陈设品以及诸如爵、鼎、羽觞等仿古器形,达到了犀角杯工艺的极致。清代后期,犀角进口渐少,犀角多作药用,此时的犀雕不仅最少,且纹饰简单、工艺粗糙,犀角雕刻工艺日渐衰败。但这也为后来犀角工艺品在市场得到认可埋下了伏笔。

20世纪90年代前,犀角杯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时至今日,犀角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杂项品种,多次缔造拍卖专场的“白手套”佳话。有业内专家估计:未来犀角雕的价值每年将至少以30%至50%的幅度递增,虽然其中会存有一定的收藏风险,但犀角雕本身无可置疑的价值又必将决定其升值空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首先,犀角杯的存世量稀少,且其中的大部分藏于各大博物馆内,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自然会少之又少,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决定其将一直受宠下去。其次,根据市场成交情况来看,犀角杯的基础价格在过去一两年里,已经由100万元跃升至200万至300万元的区间。

犀角杯究竟贵在哪里

从近两年的市场行情来看,犀角杯在高价格、高成交率背后,除去犀角材质的稀缺性影响外,更有题材、有无题款、是否传承有序、拍卖地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对犀角价格的高低产生着影响。

首先,作品是否流传有序,对作品价位的高低起决定作用。以拍卖市场而言,若拍品的著录情况良好,收藏流转脉络清晰,特别是经过名家收藏的犀角杯,往往能够引起藏家们的注意。如著名犀角藏家霍满棠“松竹堂”藏品,以及2011年初,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过的A&J Speelman家族的犀角杯藏品,都符合这样的标准。如果说价格神话的缔造需要一定的规则,那“作品的流传有序与名家旧藏”则应该排在规则的最显眼处。

其次,雕工是否精良,格调是否高雅,对其价格也有很大的影响。犀角杯制作的主要技法有浮雕和镂刻,一般采用阴线、阳线、平凸、起突、镂空、隐起等雕刻手法。从格调来看,尤以明末清初的犀角杯最为珍贵。明代晚期的犀角杯在制作时一般都随材料来构思造型与题材,刻工较之清代简约,图案布局疏朗。清代早期,在雕刻内容的构思上富有创意,简约而不简单。到了乾隆时期,极尽繁复之能事,却显得匠气浓重。而到了清代晚期出现了许多用整只犀角制作的,采用复杂镂雕技艺的犀角杯。从明代到清代,从惜材如金到繁求奢侈,体现了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

再次,题材是否少见,也是判断犀角杯价值高低的标准。犀角杯的主要装饰题材包括:花卉、山水、人物、蟠螭纹等。花卉题材需呈现自然美,以有龙者为上品。仿古题材的要规整,有龙纹者价值最高,特别是有一类仿古犀角杯雕刻成对称型,较之一般的犀角杯更加费料,也显得更为珍贵。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其中那些展现浓郁的时代风情、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价值明显高于其他题材,如犀角雕百子图杯、犀角雕八骏图杯、犀角雕英雄杯,都是极为少见的题材。久负盛名的“张骞乘槎”犀角杯便是源于古代传说的犀角雕刻中的常见题材,历史流传下来的此类题材的犀角杯数量较多,并且故宫博物院也有此类犀角杯收藏,其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升值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题材的价格:如在2005年纽约苏富比推出的一件清代早期的犀角雕“张骞乘槎”杯,估价是6万至8万美元,成交价为13.2万美元,而到了2010年北京保利的秋拍则飙升数倍,以896万元成交。

最后,有款识的犀角杯,特别是有名家款识的,成交价格会成倍增长。现存的许多犀角雕作品皆来自明、清两代。较为常见的雕刻名家的款识包括鲍天成、尤通、濮澄、尤侃、周文枢等。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带有名家款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器物的包浆,这是时代留下的标记,是犀角表皮老化留下的自然痕迹。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燥为下。

上一篇:艺术品市场中的海归力量 下一篇:黄春和:尊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