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7 05:51:23

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PS替代治疗, 同时分别应用BiPAP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 比较两组患儿经使用PS及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48 h血气分析结果、总用氧时间、气管插管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经PS及BiPAP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 h PaCO2低于对照组, PaO2在12、24、48 h均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气管插管6例(13.6%)少于对照组9例(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70

近年来,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逐渐广泛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本研究通过将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此常规方法比较, 探讨其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84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1], 排除标准:合并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畸形、宫内感染性肺炎、先天性膈疝及胎粪吸入综合征者。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中, 男24例, 女20例;胎龄28~34周, 平均胎龄(31.53±1.96)周;出生体重1079~1972 g, 平均体重(1536±298)g;剖宫产27例, 顺产17例;RDS分级Ⅰ级10例, Ⅱ级23例, Ⅲ级11例。对照组中, 男23例, 女17例; 胎龄29~34周, 平均胎龄(31.45±2.08)周;出生体重1083~1974 g, 平均体重(1538±312) g;剖宫产25例, 顺产15例; RDS分级Ⅰ级9例, Ⅱ级21例, Ⅲ级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以及病情程度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 两组RDS早产儿均进行常规气管插管, 经管腔推注外源性PS, 给药剂量为100 mg/kg, 给药后即可拔除气管插管, 连接BiPAP或nCPAP装置治疗。

1. 2. 2 BiPAP设定 选用Infant Flow SiPAPTM无创正压通气装置, 设置参数为氧浓度(FiO2)0.4~0.6, 吸气相正压(IPAP) 8~1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呼气相正压(EPAP) 4~6 cm H2O, 流量6~8 L/min, 呼吸频率20~40 次/min。

1. 2. 3 nCPAP设定 选用Infant Flow TM System无创呼吸机, 设置参数为FiO2 0.4~0.6, EPAP 4~6 cm H2O, 流量6~8 L/min, 呼吸频率20~40 次/min。

1. 2. 4 参数调节 维持血氧饱和度(SaO2)88%~95%, PaO2 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PaCO2 40~55 mm Hg, pH 7.25~7.40。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测两组患儿经使用PS及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48 h血气分析结果、总用氧时间、气管插管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经PS及BiPAP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 h Pa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aO2在12、24、48 h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总用氧时间及气管插管情况 实验组气管插管6例(13.6%)少于对照组9例(2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 患儿表现为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肺发育不完全,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顺应性与肺功能残气量降低、PaO2下降及肺泡萎陷及等。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临床治疗早产儿RDS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分别选用nCPAP联合PS或气管插管联合PS治疗, 呼吸及辅助通气联合PS 疗法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棘手并发症的发生率, 尤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后不良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此外, 撤机后因喉头水肿所致气道堵塞可加重病情, 增加感染和重新插管的风险, 影响预后。

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由90%磷脂和10%蛋白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覆盖于肺泡表面, 可降低肺泡液气平面表面张力, 预防呼气末肺泡塌陷, 此外还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 可有效控制肺部炎症及预防感染[3]。PS替代疗法是目前有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方法, 其联合辅助通气可在呼吸周期中提供一定压力, 维持气道于扩张状态, 有效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 且同时增加肺顺应性, 防止肺泡塌陷, 增加功能残气量, 减少死腔通气, 进而提高PaO2, 减少呼吸作功及能量消耗。显著改善氧合, 消除缺氧或酸中毒引起的对肺小血管损伤, 降低管壁通透性及肺水肿程度。还可通过直接作用于肺小血管, 抑制肺泡内液体渗出。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较, 降低了感染及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风险且创伤轻微并保持了气道完整性。本研究表明早期使用BiPAP联合PS较nC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RDS能更好的改善患儿肺的氧合功能, 减少有创呼吸支持发生率, 对及时阻止肺部病变的进展, 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RDS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95-398.

[2] 张佳, 常立文, 李文斌, 等. 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5):358-360.

[3] 孙梦思, 吴颖, 袁高乐, 等.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10):80-82.

[收稿日期:2015-01-04]

上一篇: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分析 下一篇:孕妇妊娠期糖代谢紊乱尿微量蛋白阴/阳性结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