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心入手到对学生有效心态培养

时间:2022-10-17 05:19:06

从谈心入手到对学生有效心态培养

摘要: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中出现了不良心态,如:好高骛远、盲目乐观、焦虑、恐惧、自卑、情感淡漠、急躁、孤傲、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等。本文提出班主任利用与学生谈心之际,依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使之能保持良好状态和愉悦的心情,用积极、灵活、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使之朝着有利于全面提升自身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谈心 培养 有效心态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迫使人们知识不断地更新加速。面对残酷的现实,许多学生心理压力负担加重。为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班主任与学生交谈时是否以谈心为切入点,着眼于调整学生有效心态为目的。调整好学生有效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对于他们走好人生道路有着积极作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有效心态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所说的有效是相对于目标达成而言,强调能够有效实现自己预期目标和价值的体现,是以效果为目的。怎样培养学生有效心态,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有效心态培养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兵家说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做学生工作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人生短短几个春秋,耽搁不起。因此,了解、沟通是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才能有效实施心态培养,这才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使谈心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新学期开始,问问有什么新的打算、兴趣与爱好等。与家长接触时询问其在家的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主动向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了谈话顺利开展,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防止谈话过程中无意识地伤害学生,例如:家庭的变故,身体缺陷等。

一般来讲学生需求有四个方面:生存与安全、生理与心理、爱与被爱、自我实现与自我展示。

从上述四方面看,学生的需求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生命体的存在需要吃、喝、拉、撒,同时也需要依赖和依存外部世界。正是这种依赖和依存构成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需求关系。有人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分为二级:一是生命有机体,另一级则是外部世界。人的需要是永恒的,所以要探寻学生各种欲望背后的动因。只有从客观物质条件来解释学生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说服学生,培养学生的有效心态。[1]

二、直面人生、面对现实是人基本生存条件

现代人已认识到需求取决于意识和欲望。人的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时代,此阶段的心态调整的好坏,对于人的一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学生面对现实是十分必要的。虽然需求取决于人的欲望,但是人的需要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人的客观生存条件,取决于生产力提供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取决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看,需求主体活动的内部条件,是一种向外部索取的状态和驱动力,它引导和调节主体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行动,但是人虽然处于需求的状态中,却并不能决定人具有怎样的活动方向。换句话说,不能决定人具有某种确切的指向性活动,只能引起相应生理机能运动区的一般兴奋状态。只有遇到符合要求的对象时,在客观条件的提供满足要求的对象时,需求才能实现。[2]

根据人的客观生存条件,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不可以按照规划事先设计的事实,每天醒来后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果真如此那是人生一种快乐,可是有多少人能享受这种快乐呢。理想、兴趣、专业和工作,也不知道谁能如此幸运地将四项统一到一起。经过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得到了所应修炼的收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宝贵的财富,专业重要性不再局限于知识,而是演变为一种实用能力。在此,建议同学们学一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

三、提高耐挫能力、树立自信、学会欣赏自己

学生是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学生自我定位也比较高,成材期望强烈。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压力加大后,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不健康的现象。如焦虑、恐惧、急躁、孤傲、自卑、情感淡漠、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盲目乐观、好高骛远等。此时,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认识社会和正确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学生作为社会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培养其乐观的人生态度,广泛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办法将其转移到活动中去,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提高耐挫伤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不要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项相比。正确评估自己,平时多一些艺术爱好,如文艺、体育、书法、绘画、诗歌、演讲之类来全面提升自己。

自信是自己建立的,要承认自己的进步。知识是慢慢积累的。人生像树苗一样,是在经过风吹日晒之后,才成为参天大树的。即使成不了参天大树,也没关系,那就让自己成为野百合花。因为,野百合花也有自己的春天,也给春天增色。

一个学会了自我欣赏、接纳自我的人,才可能对生活、未来充满自信。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没有丰功伟绩,但绝对要学会自我欣赏。要经常告诉自己:“我也很优秀!”给自己一个空间,让那棵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四、引导学生学什么、学成什么

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大学里就是学到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以后成功做准备。按照终身学习的理念,人要不断学习,一个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最终是会被淘汰的。我们知道牛顿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他不仅精通哲学、物理,他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和其他的运动规律、神学,甚至还是一个魔法师;帕斯卡,他既是实验物理学家,又是数学家,也是神学家。[3]近年高校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但是无论怎样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也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可以只使用一种技能的职业,更难以找到一份终生的职业了。大学是奠定终身学习基础与人格养成、提升价值观念、提高知识迁移、更新能力的场所。

从常规来说,高等教育是通识教育,综合教育,一种理念上的熏陶,然后分专业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最后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事实上在培养过程中,创新要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没有一定的知识不能创新,但并不是说有了知识才可以创新。现在社会中很多专业都不是由大学生创造出来的,很多人上了大学反而没有了创新的冲动,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如果在专业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把创新意识放进去,只可能越学越死板。

《人力资本》月刊执行主编孙虹钢认为:在职场中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出现这种现象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文理分科专业被人为地划出藩篱,完全与现实不相融。其实企业的岗位设置根本不需要这种划分,尤其是做管理必须懂技术。企业需要的是“能干”的人,尤其需要的是文、理、工兼备的人才。

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你的能力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与专业关系不大。求发展就像做营销,你应该挑选最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时间和场景,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别人特别需求的关键时间和关键事件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使他人对自己形成某个方面的独特“印象”。

跨学科学习,在于整合和创新方面,发展空间可以更上一层楼。惟一的问题是需要进行自我评估,明确哪些适合自己,哪个方向可以持续发展、创新。

从创新的角度来考虑专业学习,创新学习是以一种理念的模式加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还是专门学习与创新有关的专业?我认为,首先是在所学的专业学习中灌输创新意识。近几年的创新教育抓得比较紧,很多高校都有大奖赛、创新赛等,但是从学生参与的状况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竞赛来看待,没有认识到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理念,以及竞赛背后的真正价值和目的。

这里存在一个空间的问题,高校整个教育体系都被格式化、结构化的专业课程塞满了,学生没有独立的空间,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独立选择伙伴交流的空间,肯定会阻碍创造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根据什么来选择课程和专业呢?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不可能完全对接,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然后口径宽一些,弹性大一些,适应面广一些,所以在四年大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哪些是主干、核心的课程。选择课程时将全面性、综合性结合在一起。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使专业学习有利于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才能解决日后就业问题。[4]

结论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使学生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状态走好人生每一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学生有效心态的问题,本文只是从了解、面对现实、自信、学习什么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灵活、平和的心态去适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实,并用敏锐的眼光有勇气抓住机遇,实现自己预期的需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2]马捷莎.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2,P87-89.

[3]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P83.

[4]张玲.高校专业设置: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载体”――访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长常务副所长周作宇教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P22-23.

上一篇: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比赛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高等合并院校档案管理如何达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