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高峰山吃茶去

时间:2022-10-17 03:50:47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

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高峰山的紫霞烟气,单单是玄奥山川的云遮雾罩,便使这运起于风、命生于水的心灵秘境缥渺着禅与茶的沁香。不是吗,山道弯弯,白云飘飘,禅茶神韵已在五蕴之中奔逸了。

据《高峰山志》载,高峰者,黔中胜景,距平坝卫三十余里。在万山重叠之中,一峰崒然。果然,车行崎岖山道,的确十分的险峻。盘蜒而上,将至山顶,庙门一开,一拐弯,眼前豁然开朗。在山凹之中,一座古刹背依高峰,在左岭右嶂的环护之下,端坐正中。庙前凹处,森森林木,芊芊碧草,披拂掩映。我看云烟升绕,有环气护顶。一般来说,依山傍水乃常规的风水宝地。而此地依山不傍水,但眼前凹处飘动着的云水烟霞与耳畔响动着的泉水淙淙,却有着山水相依的圆融无碍与别样的风水景象。辨质乘气之后,感到这里有聚气的智慧。昔人盛赞的“高峰八景”之中,“平地烟霞”最先映入游客眼帘 。

透过烟霞雾帐,万华禅院的山门隐然显现。进入禅院,端坐假山巉石之上的弥勒佛立即送来一脸可掬的笑容。欣喜之中,看到岩脚的石砌禅台上有“建文皇帝禅坐”几个大字。据说建文皇帝逊国为僧,频涉山水,道经高峰,爱此山景清幽,遂挂锡于此。高峰山万华禅院是江西抚州秀峰和尚斩棘而建,属禅宗法脉。1944年,毕业于重庆佛学院的慧海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嘱,在此创办高峰佛学院。“”期间,梵宇古刹化为断垣残壁。近年复兴,高峰道场已香火燎绕、香客云集了。

顺着禅院石阶拾级而上,行脚匆匆,不一会,便看见骨感通灵的佛德在后院茶室门前的石阶上迎风伫立。

双手合十,迎进茶室。

一架古琴、一幅字画、一席茶具,端的是情性相通、静心所悟的禅景!

“佛德师,请上茶吧!”

这边厢,年轻的佛德果然灵巧,正有条不紊地摆弄着他那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

屏住呼吸,且看佛德献茶献艺。

佛德此刻正襟端坐,烧水候汤,正所谓“法海听潮。”只见他一双灵巧的手正忙不停地转动杯子,他在烫杯,一切是那样井然有序。我想,当杯子在手上转动时,心中涌动的不正是初转的!

佛德对都匀毛尖情有所钟,他所献之茶应为上品。属清明前数天内生长的一芽一叶,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因佛德所穿僧衣宽袍长袖,便一手掩袖,一手投茶入壶,壶水似转动,缓缓流入杯中,只见“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依次显现。鉴赏品评,甘味鲜醇、香气馨脾。真是禅茶一味,圆通妙觉,回味无穷。

饮茶上性,趣味盎然,佛德又端出精品,是贵州湄潭雀舌。兴头之上,乃用玻璃茶具。只见佛德冲茶如漫天法雨,那雀舌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尔后徐徐下沉,似金枪林立,煞是好看。品尝雀舌,且鲜且嫩,更胜毛尖。但醇香厚度稍逊一筹。看来,都匀毛尖与湄潭雀舌各有千秋。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一旦论道,便执著较“真”。真是以茶代酒,兴致更高,竟天马行空谈到情僧苏曼殊。我以为,禅宗史上品学俱优、学贯中西的曼殊,是百年难遇的才艺大师。高峰山上佛德的茶室若在壁上悬挂一幅曼殊的《参拜衡山图》,胜过《富春山居图》。

“何故此说?”

“因为衡山乃青原与南岳两大法系的交汇之处,禅宗一花五叶中影响最大的临济与曹洞二宗均渊源于此。而曼殊此画的空灵奇险堪称旷世之作。因此,由和尚所画的《参拜衡山图》悬挂于临济法脉的高峰山万华禅院意义非凡!”

禅茶与诗画之间的关系,确乎异常。高僧大德与儒士名流时常品茶鉴水,谈诗酬文,纵论天下。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有诗云:“茶笋心禅味,松杉真法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桥桥兴致更高,他在品尝禅茶后留下一副对联妙趣横生,他说:“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我问佛德,是否斗茶?

佛德笑了笑,又献一茶,此乃武夷山大红袍。

在名茶之中,贵州绿茶因土壤、区域、纬度、海拔、气候、温度的多种因素,其品质甚佳。因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黔中道列为我国茶叶产区之一。陆羽认为,黔中道(贵州)之茶皆为上品。

莫非佛德端出武夷山大红袍要与贵州茶相斗?

这武夷山大红袍,是岩茶之中的佼佼者。生长在山岗岩缝和沟壕之中,蕴涵着的山水灵气,使其叶质厚润,形成品质坚忍、醇厚馨香的特色,九道冲泡之后,仍不失桂花芬芳。大红袍的干茶条形完整,冲泡之后,汤色呈棕红色泽,茶汤滋味格外甘醇厚润。佛德泡茶,驾轻就熟,他将水烧至沸腾,用茶匙将适量的大红袍拨入茶荷之中,在壶中倒入沸腾开水后,迅速将茶汤转动倒入公道杯内。众人品尝,甚感醇味特别持久。佛德在九泡之后,不无得意地再次亲吻杯中余香。足见大红袍“岩骨花香”,内涵丰富。

依我所见,斗茶之乐,不一定非此即彼,定要比试高低。其实鉴别之义,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鉴于禅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一些寺院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妙用。

禅宗史上,不少名僧嗜好竹茶无以复加。

当徒弟问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

从“饭后三碗茶”的典故可看出,一些僧人已经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有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至于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典故,可以说名满天下。赵州从谂和尚是唐代禅宗大师,时常有人前来请教。然而,无论是数次往复,还是初次参访,均被赵州和尚大喝一声:“吃茶去!”因此,“吃茶去”成为禅林与茶文化的一大典故,被称为“赵州茶”。这意思是,参禅与吃茶,别人怎样说都不如自己去品味,所以千言万语不如“吃茶去”。对此,赵朴初会长体悟很深,他写有一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见茶韵能通禅!而此刻的禅茶神韵正伴随着万千的思绪,在高峰山上化为烟霞紫气。贵州绿茶也好,福建铁观音也罢,因缘聚集,风流云散,天下哪有不散之席!这高山峡谷的黄昏,造化着的深谷悲风,推衍出层层叠加的青幽静寂,端的是满眼的茶绿意象!

罢了,罢了。不愿借宿挂单,只恐心性如一,执迷不悟,一旦茶气通玄后,竟跳入这清绿怀中乎!

品读茶艺,理解山水,一别如雨。在佛德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琴萧瑟声中抱拳离去。

回望高峰山,这山光物态的遁世之径,分辨着茶品如人品、茶性如佛性的道理。沉浮于碧绿透黄的汤色,追求茶的味美是有限的,而茶韵通玄的精气神境界却可永存。

(作者系贵州省知识产权协会会长、贵州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上一篇:锐意改革 与时俱进 下一篇: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