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时间:2022-10-17 03:39:49

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键词]语文 学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36-02

语文、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这道明了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单要注重字、词、句、篇的教学,还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内涵,将其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语文的特殊功效。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联系

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个提法告诉我们,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其它学科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也具有更多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辩证地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达到“因文释道,因道悟文”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特点,确定重点,选好结合点。这里的“特点”是指学生实际特点与教材实际特点,即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因素,教材的文体属类、表述的内容、表达的中心等。我们在开展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语文教学时,应分析这些特点。手中的教材哪几篇适合学生。可结合哪个专题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结合等,这些均要明确归类。教师可通过拟出教育点,确定重点,选好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系统而又自然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质”变期,他们由幼稚向半成熟过渡,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交错在一起。在网络开放的大环境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必然冲击着他们,因此,我们对他们要侧重于革命传统人生观、健康的道德品质教育,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塑造美的心灵。综观教材。分类后适于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生命的意义》、《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公而忘私、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品德教育有《纪念白求恩》、《分马》、《荔枝蜜》、《有的人》等课文;进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教育的有《,你在哪里》、《市长》、《驿路梨花》等诗歌和散文。

抓住学生特点、明确重点、选好结合点进行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贪大求全,不平均用力,而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师授之自然生动、生听之亲切深刻,思想品德教育就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会受益匪浅。

(二)教学形式多样。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全过程有预习、讲读、练习三大阶段,同理,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通过这些过程中的阶段、环节来实施,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自然熏陶、潜移默化。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教学中。可安排在预习阶段来实施,要求学生想想: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哪些精神?使学生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在教《生命的意义》一文中.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但要记住,千万别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要努力做到“文道统一”,在论“道”中“量”要适可,“形”要多样.“联”要自然,力求做到“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二、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联系

审美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存发展的一种教学体系.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和健全体魄的强大源泉。语文课本的内容,几乎均选自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美学,是当代中小学生的共同愿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形式美”的教学。美的内容必须配上美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形式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的大作《苏州园林》,其结构十分精巧,形式很美.“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整篇结构,本身像苏州园林那么精致美丽。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节押韵,形式活泼。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味”与“无味”对比鲜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敌之矛,攻敌之盾,具有层层推进之美。柯岩的《,你在哪里》,全诗句式整齐,间隔反复和铺排的诗句,形式也十分优美。课文中美的形式比比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住这些“形式美”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

(二)“人物美”的教学。“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母亲在娃娃的眉心点上一颗红点。姑娘在鞋帮绣上一朵春花,小伙子在长长的赶车鞭上挂一簇红缨子,都能使人领略到生活的美。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么淳朴可爱”,作者从肤色、身材、姿态、精神风貌和气质,展示了战士的朴实之美。《梁生宝买稻种》写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夹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三条麻袋让人联想到农民那种一心为集体、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一种农民的淳朴之美。《第二次考试》描写陈伊玲的服饰“嫩绿的色”和“咖啡色”,让人联想到“春天早晨亭亭玉立的小树”,这是艳丽美,是青春之美。《七根火柴》中“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的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红红的火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米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这是一种崇高之美,它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的情操之美。《我的老师》中“他从来不大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写出了师生间的心灵相通之美。《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智叟却笑而止步,写出了愚者不愚,智者不智之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写的是冯铿烈士“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这是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心灵之美。教师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要通过语言、动作、性格特征等展现人物美。

(三)“环境美”的教学。小学语文《少年王勃》里的诗句“水天一色,霞鹜齐飞”描绘赣江壮观、秀美的自然景色。烈士在《可爱的中国》里曾这样写道:“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优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的桂林水’可以傲倪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是的,神州大地无山不秀,无水不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的描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达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昧,油蛉在这里低唱,蟋

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写出了百草园这环境的静态美。《春》中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的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出了环境的柔和美。《听潮》中“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含着血腥的浪花溅在我们的身上”,写出了环境的粗犷美。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分别为我们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之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饱览那一幅幅淋漓的画卷,去赞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去领略美丽的无限风光,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语文教学与理科的联系

(一)词语教学与理科的联系。本文中的“理”特指“自然”的意思。实践证明,运用语言学常识能较准确地解析理科中的概念和含义,而不至于张冠李戴。反之,在教学一些词语如“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时,单用语文角度去解释“倍”数和“半”数就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而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两个词语,把“倍”与“半”用“4”与“2”来比较解释,就浅显多了,学生也较易理解。

(二)语文教学与理科的联系。在一些说明文的教学中,很有必要与理科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者就会对“死海不死”的原因进行解释。要使学生明白这个原因,就必须涉及到物理学的“浮力”问题和化学中的物质元素结构问题。死海为什么“不死”?就是说人跳进死海不会沉下去,这就说明海水的“浮力”大。死海中的水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这就得用化学角度去解释死海中水的成分。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如果教学《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单从语文角度去解析是很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中国石拱桥》、《人民大会堂》课文中的结构问题,尽可以从物理学“力学”的角度去解释。这样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就当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看,就更体现出语文学科与理科的密切联系。语文学科教学与理科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研究的课题。

总之,我们要明确,将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教学,能使学生获益匪浅,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条路子。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下一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