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科服务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

时间:2022-10-17 03:29:07

国内学科服务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

>>【摘要】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对1996-2011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学科服务的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并从关键词词频及词频年度变化的角度揭示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前50位高频关键词及其频次可以看到:高等学校及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学科服务的主要阵地;对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实例介绍和研究也较多;10余年来学科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学科服务的制度建设与反思、学科服务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关系、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质量评价、队伍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学科服务 关键词 计量分析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和问题为驱动的,学科馆员凭借其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学知识及信息处理技能,依托本馆文献资源和技术支撑,为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1]。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学科服务在我国已经开展了10余年,经历了起步、反思、快速发展几个阶段。本文拟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探讨国内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揭示我国学科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数据与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1996年―2011年有关学科馆员或学科服务方面的文献,检索策略为“KY=‘学科馆员' OR KY=‘学科服务' OR KY=‘学科化服务' OR TI=‘学科馆员' OR TI=‘学科服务' OR TI=‘学科化服务’”,去除重复记录、会议信息及一稿多投记录后共检出文献2 954篇。套录题录信息,并利用VB编程提取题录信息中的关键词。合并同义、近义的关键词后,再对经过处理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2]。某一关键词在某一领域出现的频次以及变化可反映该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被关注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统计结果

对规范化后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关键词平均词频为7.59次。本文列举前50个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见表1)。表1中的关键词主要有限定性关键词、主题性关键词两类。限定性关键词主要限定研究的范围,以时间、地区等限制性名词为多见,如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从这些关键词及其频次可以看到:高等学校及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学科服务的主要阵地;对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实例介绍和研究也较多。主题性关键词主要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除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制度外,有信息服务、素质、考核评价、服务模式、知识服务、核心竞争力等。

3.1学科服务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在有关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的文献中属于高频关键词,其中信息服务(含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词频是223次(信息服务213次,学科化信息服务10次)。2005年以后,该词的词频基本保持稳定。知识服务(含学科化知识服务)的词频是77次(知识服务70次,学科化知识服务7次),其词频自2004年以后逐年递增。表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与学科服务关系密切。随着国内学科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力正在从学科信息化服务向学科知识化服务转变,学科知识化服务将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部分文章探讨了学科服务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关系。刘立骞等认为:信息服务注重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递, 满足于具体信息、数据或文献的提供。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检索和传递服务;知识服务则是面向内容、面向解决方案、面向知识增值的服务[3]。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它们始终相互交织并存在于学科服务的全过程。不过目前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能力明显较弱,张红霞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基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新书通报和文献检索等传统的信息服务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专题情报检索等服务相对比较薄弱,提供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的、针对学科专业课题方面的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的能力还比较欠缺[4]。

3.2学科馆员素质要求、资格认证(行业准入)与队伍建设

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认为: “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能否深入开展以及服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而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资格认证与学科团队建设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王运显提出包括基本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等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学科馆员素质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5]。

学科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要求很高,国内的学科馆员很难达到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科服务的效果。学科服务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欧美等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于是便有学者对国内外学科馆员素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符瑞锐研究表明: 欧美等国实行了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从制度的角度确保了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如美国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都要求专业馆员必须具有ALA承认的学院或系颁发的信息学硕士学位[6]。而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则参差不齐,既具有学科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学者们呼吁在我国尽早建立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学科服务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10余年,对于如何建立一支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队伍等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袁红卫、潘芳莲等分析了我国学科馆员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战略规划;通过管理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学科馆员的选聘和竞争机制;建立学科馆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学科馆员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7-8]。

3.3学科服务质量评价

学科服务质量评价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对学科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依据被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科服务质量整体水平评价、学科团队服务质量评价、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有关学科服务质量评估的关键词在2007年以后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致从理论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评估方法3个方面展开。

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科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目的、意义、作用、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等。多数学者认为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客观性、定性定量相结合、易操作性等原则。蒋家红则认为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因馆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9]。

学者们依据学科服务的内容、特点,借鉴和利用360度反馈评价法、平衡记分卡法、Libqual+TM、梯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多个评价指标体系。武三林认为可以从“德、能、勤、绩、研”5个方面对学科馆员进行考核评价[10]。徐恺英将平衡记分卡法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绩效评估,把学科馆员的业绩评估分为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用户(读者)满意度、信息利用4 个部分[11]。

大多数学者基本上从人员素质(综合知识、能力、主动性)、工作业绩、服务效果、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考评体系。这些考评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指标比较繁杂,不易操作,没有结合学科馆员的特点及工作实际。如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都偏重于学科馆员工作量的测评,忽视了对学科服务所产生的信息产品的质量评估;学科服务工作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它赋予了学科馆员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忽略了学科馆员的服务创新。②忽视了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目前学科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一般是馆领导和学科用户。学科馆员服务的学科用户不同,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受到影响。③目前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了服务质量的评价,忽视了评价结果的反馈。

3.4学科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在2005-2007年为低频关键词,词频为1-3,2008后该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词频为11-27。这一变化说明学科服务的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学科服务在我国已经开展了10余年,此时对各馆学科服务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学科服务模式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众多学者认为,学科服务模式主要有学科分馆模式、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学科馆员直接服务模式等。欧美国家很多大学组建了学科图书馆,支持特色资源建设和学科个性需求。我国部分高校将院系资料室建设成为面向教师用户的学科分馆,主要职责是用户需求联络、参与文献建设服务全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是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采用的服务模式,尽管它有便于院系联系、易于打开局面等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对图情教授的依赖较大。学科馆员直接服务是一种双向的主动服务模式,它减少了图情教授中介这一环节,直接为院系教师提供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均采用此种服务模式,但在国内由于院系配合不够、人员素质不高、人手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工作开展难度很大,服务效果不明显。因而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不成熟条件下的有效服务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12]。随着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单凭某一个学科馆员已经很难满足学科用户的需求,因而有学者提出了团队式工作模式,即组建由多种类型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 分别负责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任务,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13]。

3.5学科馆员的定位与工作职责

学科馆员称谓很多,比如联络馆员、学科参考馆员、学科目录学家、学科专家馆员等。不同的称谓意味着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是不同的。在学科馆员角色定位上的模糊认识,势必会影响学科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因而学科馆员角色定位及其相应的工作职责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服务馆员(学科参考咨询馆员)和学科信息专家。也有研究者把基于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角色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把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信息联络员这一角色对应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学科资源建设、院系联络、用户宣传和培训等。与学科服务馆员角色对应的工作职责除学科信息联络员工作职责内容外,还包括对学科资源的评估、提供参考咨询、制作学科导航、参与教学科研等。学科信息专家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学科文献信息研究、学科发展研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和研究任务,编辑学科动态与研究指南等。胡琳等学者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及工作职责,认为国内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定位存在失误,并提出学科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首要的工作职责[14]。李更良则认为学科馆员应更加关注学科用户研究、学科信息研究、学科发展研究、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等,而不应当承担本应由参考馆员、采访人员以及书刊流通人员承担的工作[15]。漆俐红等则认为:省属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应为“联络、导航、教育”[16]。总之,各馆可根据自身的馆藏特点、人员素质等因素明确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

3.6学科服务平台

与学科服务平台相关的关键词有Web 2.0、博客、RSS、维基、微博、学科导航等。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馆员向学科用户推送学科信息、介绍学科资源、解决个性化问题、交流沟通的虚拟服务平台。有的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利用各类开源软件开发了基于Web 2.0的学科服务知识平台,建立即时通讯、学科博客、学科维基、新闻聚合和学术机构库等子系统;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07 年立项建设图书馆学科服务内部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学科用户档案的收集和保存、学科服务相关信息的管理、学科馆员交流、学科服务工作统计等。有的大学图书馆直接引进国外成熟软件Libguides作为学科服务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等。也有图书馆利用Web 2.0的某一技术开展学科服务。如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博客作为学科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发了基于RSS的科技信息聚合系统等。尽管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是利用Web2.0技术开发的,但服务效果不明显,学科用户访问量不大、读者参与的热情不高。李慧美等认为,图书馆应借鉴豆瓣网成功形成由用户为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和用户资源所构成的知识网络的经验,改进学科信息服务平台[17]。尽管学科导航已运行多年,但真正实施得比较好的大学图书馆却屈指可数。有些图书馆仅把它作为揭示免费资源的工具、已购数据库的补充。因而有学者提出学科导航应以学科为单位, 以本馆所购买或租赁的各类资源为主, 以因特网上的相关学术资源为辅, 进行收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整理, 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详细的学科资源指引[18]。部分文章也对利用博客、RSS、维基开展学科服务提出了建议。如利用Blog+RSS技术,建立新闻、导读及培训博客、学科信息导航博客、信息咨询服务博客、专业及学术博客,还可在博文栏目设置中增设学科教师或研究生博客推荐栏,主动链接学科教师和学科研究生博客;利用wiki技术建立学科馆员交流平台;通过整合博客资源形成学科知识库、百科工具书等。

3.7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学科服务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之一,词频是17次,说明学科服务与核心竞争力有一定联系。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 是维持高校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创新服务能力两个方面。学科服务是近年来图书馆界开展的创新之一,是针对学科用户开展个性化、知识化服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以及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对图书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不少学者把学科服务工作提升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结语

10余年来,学科服务研究涉及学科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研究热点也较多,包括学科馆员的素质、定位、工作职责、行业准入和队伍建设、学科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评估、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学科服务的地位等方面。但有关“用户研究”的关键词词频不高,说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与研究略显不足。学科服务的对象是学科用户。学科服务由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引发,最终以为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终点,始终围绕学科用户来展开,因而对学科用户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科服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上一篇: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下一篇:基于信息熵的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模糊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