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剧名翻译及其方法

时间:2022-10-17 03:09:20

越剧剧名翻译及其方法

摘 要: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她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向世界,越剧资料的翻译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以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越剧剧名翻译的方法,并用直译法、意译法等试译了越剧常演剧目的剧名。

关键词: 越剧 剧名 翻译 方法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至2006年,越剧经过了不断的融合和改革的一百年的发展历史。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她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剧作为我国文化园中的瑰宝之一,自然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所瞩目的一枝艺术奇葩。要让越剧艺术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越剧资料翻译成外语――尤其是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从语言学和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即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按照奈达的定义,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自由翻译”或者“活译”。奈达提倡翻译的“自然化”,追求“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翻译理想(谭载喜,1999)。我国近现代的文学翻译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还是以归化为主。翻译界达成共识: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译,意译不是胡译、乱译;在保证原文语义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直译和意译并行不悖,任何译本都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结果(俞佳乐,2006)。

越剧剧名的翻译类似于古代文学作品题目的翻译。剧名往往概括了全剧的精髓,简明扼要。剧名也可能是一个比喻,或只是主角的名字。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译法。译者必须了解全剧的内涵才能做到翻译准确。王佐良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提到:“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

一、越剧剧名的翻译现状及存在问题

越剧资料的英文翻译主要用于音像制品、文化票务网站、国内演出宣传资料、出访外国演出时所用的宣传资料和字幕等地方。我研究了一些音像制品和文化票务网站的越剧剧名翻译,发现不少翻译存在对原文化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只注重字面含义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递,忽视读者的文化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问题,对越剧剧名进行了简单的字面意思的直译,向译文的读者或观众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和文化信息的传输。综合来看,目前越剧剧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译文不统一,一个剧名有多个翻译版本。且不管译文是否准确地表到了源语的意思,不少越剧的剧名都有好几个版本的翻译。如《三看御妹》这个剧名有以下三个版本的翻译:“Come Across Emperor’s Sister for Three Times”、“Three Glimpses of Emperor’s Sister”和“The Unforgettable Encounter”。《红丝错》这个剧名的译文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三种译法,分别是“Romance of the Red Silk”、“The Match Made with a Red Silk Braid Mistake”和“The Red Silk Romance”。

第二,望文生义,硬译、死译现象时有发生。《玉堂春》被翻译成“Spring of the Jade Hall”。“玉堂春”是剧中女主人公的艺名,并不是指“玉堂的春天”。《花中君子》被译为“Honored Man in the Flower”,《追鱼》被译成“Chasing the Fish”,这两个剧名是逐字的硬译。

第三,词不达意,严重扭曲源语的意思。如上文提到的《三看御妹》被翻译为“Come Across Emperor’s Sister for Three Times”或者“Three Glimpses of Emperor’s Sister”。剧名中的“三看”不是“come across”(遇到,碰到),也不是“three glimpses”(三瞥)。实际上,这是三次有计划、有目的的“看”。不了解剧情,随意乱译,容易导致外国观众理解错误。

第四,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英语中冠词不可缺少,好多剧目的翻译都缺少或乱用冠词。如:《碧玉簪》译成“Jade Hairpin”,《珍珠塔》译成“Pearl Tower”,《牡丹亭》译为“Peony Pavilion”,问题都是缺了应有的冠词。《红楼梦》有译成“The Dream of a Red Mansions”,这里的问题是冠词乱用。

第五,译文冗长累赘。比如,《狸猫换太子》译成“How a Dead Cat was Substituted for a New-born Prince”。英文的题目中一般不使用这样完整的句子,通常都是用最简略的方式表达意思。

二、如何译好越剧剧名

针对以上越剧剧名翻译现状及存在问题,我认为翻译越剧剧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直译法

中英文化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文化缺位词或文化的零等值现象比较多,如地名、特有事物等,在翻译的时候一般直译为好。在越剧剧名的翻译中,直译法比较常用,地名、物名及事件等,常采用此法。如:

《碧玉簪》“A Green Jade Hairpin”;《玉簪记》“A Jade Pin”

《打金枝》“Beating the Princess”;《珍珠塔》“The Pearl Tower”

《玉蜻蜓》“The Jade Dragonfly”;《赵氏孤儿》“Zhao’s Orphan”

《狸猫换太子》“A Leopard Cat for a Prince”;《柳毅传书》“Liu Yi Delivers a Letter”

《沙漠王子》“The Prince of the Desert”;《双烈记》“A Heroic Couple”

2.音译法

越剧剧目中相当一部分剧名是用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若剧名是人名,一般找不到英语的对等词,可以采用音译法,这样外国观众也能理解这是人物的名字。如:

《孟丽君》“MENG Lichün”;《陆游与唐婉》“LU Yu and T’ANG Wan”

《杨乃武与小白菜》“YANG Naiwu and HSIAO Paits’ai”

《何文秀》“HO Wenhsiu”;《杜十娘》“Tu Shihniang”

而《花中君子》则是指剧中女主人公陈三两品格高贵,像花中君子,这个戏通常也使用另一个剧名《陈三两》,因此可以直译为“CH’EN Sanliang”。

3.意译法

同一客观事物或者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含义不同,理解不同,即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文化错位。在翻译具有这种特点的越剧剧名时,若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和形象意义,可通过意译将意思表达出来。

刘重德在《西方译论研究》中指出“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源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源语文本风格值(stylistic values)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就当作些反映源语文本联想含义所必需的调整”。也就是说,“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者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译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郭建中,2006)。

如上述《三看御妹》的三个译文中,我认为“The Unforgettable Encounter”最为贴切。

《红丝错》译成“Romance of the Red Silk”、“The Match Made with a Red Silk Braid Mistake”或“The Red Silk Romance”,容易造成英语国家读者的不理解。因为“红丝”是指中国古代结婚拜堂时所用的红绸,是婚姻或媒妁的代称,英文中字字对应的词有“Red Silk”,但是英文里并没有“婚姻、媒妁”这样对等的含义。因此,《红丝错》翻译成“A Mistaken Match”更准确。

而越剧《追鱼》取名“追鱼”是因为全剧的高潮部分就是这一场“追鱼”的戏。这种用高潮部分主题来当全剧剧名的现象在越剧中还是很常见的,因此译者必须了解这一个特点。“追鱼”的意思是“追捕鲤鱼精”,有译者将它翻译成“Chasing the Fish”,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追求一条鱼”或“追捕一条鱼”。英语文化中有美人鱼幻化成人的故事,但是没有鲤鱼幻化成人的,因此没有直接对等的词来表达这里的“鱼”,我认为该剧名可以意译为“The Carp Fairy”比较恰当。

4.沿用已得到公认的翻译

越剧的许多剧目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比如《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也有部分来自著名的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作品早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流传到国外,蜚声海外。这些剧名应该按照既有的、得到大家认可的翻译,不可随意改变。即使是照搬,也必须小心仔细,不可随意漏掉冠词。如已经纳入百部国剧英译工程的剧本中的《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玉堂春》“The Story of Su San”。再如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此外,还有《白蛇传》“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梁山伯与祝英台》“Butterfly Lovers”等。

三、结语

越剧剧名的翻译要求译者既有双语能力,又要了解越剧文化,才能译出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英文剧名。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言能力更为重要。目前国内的翻译教材、翻译课程里都没有传统戏曲文化方面的专门的翻译教学,越剧资料的翻译者大多都是越剧外行,仅凭着翻译的双语能力,常常望文生义地做了翻译。越剧剧名的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信息和内涵的等值,避免简单的字面转换,减少翻译中的文化欠额。做好越剧剧名的翻译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语归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明,卢红梅.语言与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6]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俞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上一篇:也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