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的误区浅析

时间:2022-10-17 02:36:11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的误区浅析

摘 要:探究活动已成为初中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但有些教师在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时,却忽略了它的实质和最终目的,探究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之一:把探究活动当成一种形式,学生只是探究活动的配角;误区之二:探究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误区之三:用课件代替探究性实验;误区之四:对探究活动教学评价缺少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探究式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2(X)-0005-2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但有些教师在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时,却忽略了它的实质和最终目的,在探究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

把探究活动当成一种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表面上看有些教师的教学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一个不少,形式很完美,但是一切活动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牵着学生的手去完成。例如在提出猜想这个环节时,让学生又是讨论又是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猜想,课堂真是显得非常热闹。但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处理的过于简单,若与书本上或老师事先准备的一致的就加以肯定,不一致的就不予理睬或简单的几句打发掉,然后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来,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东西去探究。这样做遏制了学生探究与猜想的热情,学生会认为:不管我怎么开动脑筋,苦思冥想,最后还是按你的来,我们想了也没意义,我们只是一个配合教师的配角而已,学生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长期下去学生也会把猜想当成一种形式,不再主动参与猜想与探究,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反,教师若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出谋划策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另一个环节是探究活动中的验证过程,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作出大胆的猜想后,对自己的猜想不能完全肯定或其他同学有疑惑时,启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学生会激情高涨,感到乐趣无穷,真正进入自己的角色。而且无论实验的结果能否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都会对结果记忆深刻。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领略到探究的真谛,充满成功的喜悦。而有些教师把探究的程序都安排好了,学生对为什么要探究糊理糊涂,只是觉得按照老师说的做了一遍而已,与以往的实验课没有区别,根本没有那种做“科学家”的自豪感、激情。更谈不上根据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再大胆的进行探索,学生兴趣不大,感到索然无味。

误区之二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探究并不是放开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去随意摆弄。科学发现可能始于某一个偶然的现象,但漫无目的、不假思索是很难有新的发现的。有的教师为了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猜想后,提供给学生器材,没有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完全让学生去自行完成。对有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可以完全放手,但对于有些探究活动这样做效果却很差。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问题一提出后,给学生提供了器材,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究。许多学生因为不知道两个棋子各自的作用,不知道先固定玻璃前的一个棋子的位置作为物,然后移动玻璃后的棋子,使其与像的位置完全重合,在那儿前面的棋子动动,后面的移移,甚至还将玻璃板的位置动来动去。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像,因此摸索了半天也没确定出像的位置,其它的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了。本来一个比较容易的探究活动,只是因为少了适当的点拨而变得复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的降低了探究的效率。笔者认为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刚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慢慢培养。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的现象入手,这样既能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又能培养了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对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的地方,教师需要适时、适当的引导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的进行,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例如:在刚才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比较?会使探究活动事半而功倍,而且更有利于探索思维的培养。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

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少阶段性督察与检查。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同,个体之间探究的能力存在差异,学习兴趣与习惯也有差异,因此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也是探究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误区之三

用课件代替实验。有些老师为了保证物理实验有较高的成功率,避免实验过程中由于误差或其它原因而产生许多麻烦事或是为了节省准备实验的时间,便于课堂时间的控制,索性用课件代替实验。这样做尽管方便了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节约了时间。但这样做把实验探究变成了花架子、纸上谈兵,不仅达不到实验与探究目的,也违背了实验与探究的初衷,更谈不上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水沸腾时,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各种情况,如:为什么酒精灯熄灭后,水还在沸腾;为什么有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后,温度计的示数仍然在上升;为什么纸片盖得很紧和盖得较松,实验的结果不同等等。只在课件中观察实验过程时,学生根本无法发现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观察与揣摩,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激起思维的火花。用课件代替实验不仅使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落空,同时也大煞了物理课的研究性教学的本味。

误区之四

对探究活动教学评价缺少新意识。教师对探究活动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注重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评价,缺少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实作评价。实作评价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有新的发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个探究活动作出评价,而不是由老师作一个好、坏,成功、失败的简单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创新能力。

对探究式的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点。若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以上几个误区。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把握好探究活动的节奏,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对需要引导的地方,适时适当引导,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快慢、转换自然,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是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廖伯琴等,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国物理课程网,2005。

[3]江立海,新课程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6。

[4]黄杰,浅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物理常见错误分析 下一篇:“令人厌烦的噪声”的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