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德课的源泉

时间:2022-10-17 01:42:11

生活:品德课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一、突破形式,激发学习情趣

品德课程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因此,教师要摒弃原来的说教课堂模式,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式的、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教学《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这一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超越教材,牵手生活舞台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如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课外的生活制作成课件,并让学生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这位学生的课余生活,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课外生活有趣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课外生活的乐趣。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心弦,引发体验。

三、走出教室,融入自然怀抱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很显然,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天地。开放性的品德课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如会议室、阅览室、操场,甚至是郊外、田野……

如在《中山陵前》主题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有关中山陵的事情,都能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去,我课前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其中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这种超越了空间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大自然这旋律的舞台。

四、延伸时间,沟通课堂内外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而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延续、深化下去。然而,受课堂四十分钟的限制,许多活动只能匆匆结束,草草收场,流于形式。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许多孩子还游离在品德与生活融合的边缘时,下课的铃声将他们拉了出来。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延展活动时间,开放课堂,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早做安排,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如教学《可爱的地球》一课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从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矿产中,体验到地球的可爱之处,但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让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被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生活,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上一篇:巧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下一篇:论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